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莫忽视那些“没感觉到”的治霾成果
晁星
//www.workercn.cn2017-01-13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新年第二周,持续的雾霾终于消散。在这次长达近9天的“橙警”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好现象,那就是官方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的互动总体上是比较良性的。

  1月6日,环保部召开媒体见面会,谈决心、摆成效、聊不足,直面舆论质疑;1月7日,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蔡奇邀请16位市民、媒体和企业代表到市政府座谈,共商雾霾治理热点问题。通过两场积极的官民互动,人们感受到了政府治霾的决心和诚意,也对治霾的成果与不足有了客观认识。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阴霾散了,老百姓雾气萦绕的心头也迎来徐徐清风。

  多方共议、直面问题,这样“摊开来谈”应该更多一些。当下,雾霾无疑是民众最关切的话题之一,对于雾霾及其治理,官方与民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舆论场上显然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与隔阂。而持续的重污染天气,更容易加剧这种迷茫与撕裂。对于官方表白的诸多成绩,很多人直言“我怎么没感觉到?”而坐下来一起沟通,就是消除隔阂、凝聚共识的第一步。从座谈会上冷静平和的讨论、摆数据说事实的论述,到会后网络上理解与支持的声音,都让人看到了达致共识的可贵。

  毫无疑问,人们对恶劣天气更为敏感,在情绪的左右下,更会放大重污染天气的比重,会更多记住那些霾锁京城的画面。不满、吐槽甚至愤懑在所难免,但这并不构成否定治理成效的理由。事实上,越是在极端天气状况下,我们越需要看到治理成果的普遍性进步和具体面临的实质性困难,越需要看到取得的成绩,树立对治霾的信心。学会全面冷静客观地审视雾霾,认识雾霾成因,看待雾霾治理,我们心中的“雾霾”才能更少一些,也才能在心态上多一些笃定,情绪上减一些焦虑,行动上少一些盲从。

  环境治理的成果,绝不是很多人主观感受上的“越治越霾”,而是稳中有进、步步为营。以北京为例,2016年北京PM2.5平均浓度是73微克/每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9.9%,优良天数同比上升3.1%,是北京这几年空气质量改善幅度最大的一年。在晴空万里时,这样的成果时常会被人们所忽视,但正是一系列“没感觉到”的成果会一点点累积起来,最终汇聚成治霾攻坚的大胜利。就目前来看,北京蓝与雾霾灰交替出现正成为一种常态。一朝天蓝蓝,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几日灰蒙蒙,也不表明治理无效。有心的人,应该留意蓝天与霾天拉锯中的此消彼长。

  每个人都开始关注雾霾,了解治理雾霾的举措并监督政策落实,这是一种进步。雾霾,不是现在才有,也不是中国独有。对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来说,能够享受几十年中国大规模快速工业化进程累积下来的成果,看来也必须要面对并化解这几十年累积下来的问题。同一片天空下,没有人可以是旁观者和局外人。只有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蓝天长驻才可期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