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斯涵涵:“道德银行”不能止于浅显的复制与欢呼
//www.workercn.cn2015-10-20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10月16日,家住龙湖郡50栋、现年63岁的朱幼萍从龙湖远达社区社区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了一桶食用油。但这桶油并不是由传统意义上的货币或者其他普通劳动所得,而是从一本深红色的存折“兑换”而来。存折上面存的不是金钱,却是朱幼萍从今年1月份以来参加小区义务巡逻、帮助残疾人做卫生、在社区老体协活动室值班等兑换存下的“道德币”。(10月19日华西都市报)

  又一家“道德银行”开立了,人们纷纷开户积攒道德,以获取“道德币”,舆论也不吝赞美之词。

  人们做好事,换道德积分存入银行,不仅可以兑换相应的物品,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启用自己的“存款”去换取自己所需的服务。在道德滑坡的当下,充分发挥道德资产的激励作用,引导、吸引更多居民争做好人好事,让“好人好报”切实可见,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空间,积蓄文明力量,其良好初衷和积极意义不容否认。

  论起来,这家“道德银行”并非首创,近年来全国各地类似新闻也不乏见,最终效果却难如人意。就拿报道中所说的这家“道德银行”来说,吸引了近1000位居民开设账户,但辖区居民却达2500户左右。经过10个月的发展,目前居民参与情况仍未达到预期的热度。可见“道德银行”,不能只是简单的开设与复制。

  “道德银行”简言之,就是仿照银行的形式,把居民在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存入自己的账户。众所周知,金融银行有一套严格细致的核算体系,“本位币”和“利息”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而好人好事终究属于道德范畴,有的人做了好事不图回报,有的人存在证据、证人不足的情况,有些好事的“量化”标准未必严谨,加之道德资产的投资及管理缺乏精细评估等等,这些都影响了“道德银行”的运营与拓展。

  在参与范围上,道德银行的积极参与者多为老人与学生,而可以用“道德币”兑换的大米、卫生纸或食用油等生活用品,也对于老人和经济不宽裕家庭有很大的吸引力,而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日常时间并不充裕的家庭以及企业就恐怕难以囊括其中,受众的局限性限定了“道德银行”的作用发挥。

  追根究底,道德储蓄银行储存的不是金钱,而是居民综合表现量化而成的“道德币”,虽然意义大于形式,但形式也是内容的外在反映。将善行具体量化,的确一段程度上可以激励和引导人们“聚小善以行大善”,但道德过于货币化、功利化,也会走向人人敬仰的“道”与“德”的反面。对于“道德银行”,简单复制、浅尝辄止、单一倚重甚至寄托过高希望,都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收效甚微。

  固然,“道德世界不是成色均匀的美玉,而是由低到高的阶梯”,但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无私奉献、不图回报是传统美德的本质内涵,弘扬道德终究不能止步于简单、物化的较低层次,真正的“道德银行”必须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和不竭动力。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阶段,社会结构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建设新型道德系统不能依赖于僵化的固有思维,还需要不断完善与提升。“道德银行”,不能止于浅显的赞美,传承道德、光大道德、践行道德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工程,困难、挑战与创新总在时时处处等待着我们。(斯涵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