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房清江:“携款离去”折射慈善监督焦虑
//www.workercn.cn2014-10-13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穿裙子戴假发男扮女装,在成都街头摆摊卖卫生巾,为患白血病的2岁半女儿筹集医药费,王海林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他称,10日短短一天,全国各地的好心人向他的银行卡里汇了41万元。然而,当女儿还在医院治疗的时候,王海林却突然带着巨额善款去了济南。他和他的家人,出于某种顾虑和安全考虑,也不愿向媒体和好心人透露后续收到的捐款数额。(10月12日《成都商报》)

  从引起关注至今不过三四天的时间,却让网友经历了感动、捐赠到质疑的内心冲击。尤其是,当女儿还在医院治疗的时候,王海林却突然带着巨额的善款去了济南,不免让人隐隐担心。其实,事实或许远不像标题式的一句话那么严重。报道显示,王海林与妻子曾在济南一家加油站打工,孩子白血病就诊及骨髓配型申请也都在济南,王海林去济南给工作善后,为孩子转诊办理手续、拿资料,也都是合情合理的。

  只是,这过程中王海林因为某种原因一度“失联”在公众的视线之中。如果因为这点便度人以恶,显然有违必要的理性。不否认,王海林作为受赠者基于道义,有必要保持自身行为的透明度,以满足接受社会监督的公益伦理。然而,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必须给公众一个交待,无疑也会使得公益变成一种施舍,使得受赠者披上道德的枷锁,有违慈善公益的本义。

  王海林携善款一夜消失,在信息传递快于真相的传媒语境下,放大了慈善捐赠资金安全的隐忧,折射出社会对公益慈善受助透明与监督的焦虑。谁来监督以及依据何种法规来监督和促进善款透明,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在媒体充当唯一监督者的语境下,应对法律无约束与道义有要求的选择中,很容易加剧社会质疑。这对社会公益慈善是极为不利的。

  对于直接受助的赠与,理应与自身财产有所区别,受助者应当将自身部分权利让渡给社会公益,满足公益透明的伦理诉求,并对使用作出合理的约束。对此,应当加快慈善立法,以确切的规则固定下来,并纳入到常态的监督渠道中来,而不是总靠道义来兜底和媒体关注来推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