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吴龙贵:迷失在“咬铅笔也超铅”中的权力底线
//www.workercn.cn2014-06-16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有舆论曝光湖南衡东县大浦镇有300多名儿童检测发现血铅超标,疑为当地一家化工企业污染所致。据悉,该工厂的厂区内烟气弥漫,大量灰色烟尘从车间顶棚冒出,排污沟直接通往湘江。然而面对记者关于事发原因的提问,当地官员称,超标原因不能确定,嘴里咬铅笔“也可能超铅”。(6月15新华网)

    面对如此重大的群体性公共安全事件,具体原因固然有待调查确认,但以“吃铅笔也超铅”回应质疑,既缺乏应有的理性,也缺少最起码的温度。对于这句“神回复”,网友发起了猛烈的炮轰,这几乎是可以预见的。但显而易见的是,过度纠结于这句雷语,其实并无太大的意义。这句话在逻辑上的混乱人人都看得见,根本没有批驳的价值。

    透过“吃铅笔也超铅”的回复,真正让人感到担忧的,其实是一种权力底线的丧失。尽管从高层到民众已经达成这样的共识:“唯GDP至上”是一种畸形的发展观。但现实而论,牺牲环境乃至民众健康换发展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是在一些缺少资源和投资环境的欠发达地区。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这样来理解:这是一种发展焦虑下的无奈选择,在谴责之余不乏一丝理解甚至同情的意味。

    但事实情况远非如此。于“吃铅笔也超铅”的回复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一些地方政府和个别官员 的眼中,牺牲环境乃至民众健康,甚至连发展的代价都算不上,而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带毒式发展”的最后一件道德底裤也被无情地扯掉了。《人民日报》一篇评论文章曾这样发问“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问题在于,如果根本就无视人的存在,这样的发问说给谁听?

    亟待纠偏的不仅是畸形的发展观,更应该是沉没的底线意识。事实上,很多时候“牺牲环境换发展”根本上就是一个假象,之所以一些地方对之乐此不疲,不过是为了掩盖其发展惰性和执政能力低下而已。引进污染企业,在审批程序一路绿灯,并不是为了创造多少价值和税收,而只是为了彰显地方政府在发展上所做出的努力和态度,在这种“表演式发展”中,人的因素被习惯性忽视,成为政绩舞台上的人肉背景。

    中毒事件经央视曝光后,衡东县委15日向记者回应称,6月14日当地紧急成立事件调查组,依法启动了调查程序,对涉污染企业迅速关停彻查。同时,成立专门班子赶赴大浦镇重点检查其他涉污企业,摸底排查血铅超标儿童人数,发放牛奶和相关药品,做好当地群众思想疏导和安抚工作。应该说当地的补救工作做得还算到位,只是这所有的努力都被一句“吃铅笔也超铅”而轻易消解。打捞迷失的权力公信与伦理底线,需要的不仅是对权威媒体的高度重视,而更是对民众的人性关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