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施 平:人在“证途”戳中审批思维之弊
//www.workercn.cn2014-02-21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中国人一生常用的证件多达103个,向不同部门提交重复的材料,仅身份证一项就要提交73次。广州市政协委员曹志伟日前向“不是在办证,就是在办证的路上”的现象开炮,痛诉其弊端。其实,过多过滥的个人证件,反映了落后的审批式管理思维。分头管理和重复管理,造成了冗长的审批和行政程序,结果“九龙治水”,造成什么都管不好的低效行政行为。

    个人证件实质上也属于行政审批的一种。除了身份证、护照等最基本的身份证明外,诸如户口本、社保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职称、退休证、敬老卡之类,均可视为行政许可中的一类。由于这些证件涉及社会资源分配,办证部门也就直接或间接地对资源配置加以掌控,而这种掌控权往往容易被滥用。比如,在“房嫂”案中被曝光的违规办理户口问题,全国多有所见,竟有多达数十万双重乃至多重户籍问题。

    客观来说,人的一生必然涉及各种证件证明,其中多数证件是对人生的一种记录也是积累。然而,在审批式管理思维下,个人办证往往成为一宗难以承受的负担。为办一张“准生证”,河北一对夫妻在16天里在当地跑了8个单位开了5份证明盖了8个章。行政部门办证效率之低,常使办证沦为“折腾”,甚至带动了各种代办证、办假证的地下产业链。更叫人抓狂的是,许多“必不可少”的证件,实际上却绝非必需。比如,有地方政府为了防止骗取养老金,要求老人办理所谓的“生存证明”等;还有,社保卡、医保卡、失业保险证、老人卡等社保证明,往往属于重复性证明。

    个人证件的泛滥和办证难,与中国行政审批项目数量太多、效率太低同出一辙。审批加强了权力,却限制了效率,滋生了腐败。为此,中央与地方每年压缩取消大批冗余的行政审批项目,近几年动作更频、力度更大。媒体曝光的一些审批多、办证难现象,得到了高层关注,办证机关作风有了明显转变,过去“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有了明显改进。特别是上海自贸区启动“负面清单”式的管理模式,工商登记实行先照后证等简化审批流程的程序,减少和优化相关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这也给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提供了先行经验。

    就像许多个人证件自有其必要性,审批项目也不是越少越好。应该看到,随着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服务型转变,从依赖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与事后监管是必然趋势。这也就意味着所触及的行政权力结构性问题,需要以改革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来打破条块化、碎片化的格局。这不仅仅是技术上借力数据联网等手段,主要还是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模式,跟上社会发展与满足群众需求。以上海的探索为例,针对过去同一事项审批在不同部门间流转的公文旅行,进行了“一门式”到“一口式、”一表式“的改革,不仅把不同办事部门集中到一个地点办公,更逐步实现”前台一门受理,后台同步办理“,打通部门的边界,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破解过度依赖审批的落后思维,在根本上要求政府部门回归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还各种证照便民、利民的基本功能,让人在”证途“不再是”礮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