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该怎么填上低价“拼团”的陷阱?
唐华
//www.workercn.cn2016-07-20来源: 中工网—《山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海南木瓜4个19.9元团,还差两人”“1元就拼进口车厘子,限量7人团”……如今,很多微信用户接触过类似的线上团购水果活动,只要某个微信好友发起,凑够一定人数即可成团,价格相对实惠,赶上促销抽奖还能享受1元价。然而,看似划算的低价“拼团”,暗藏的猫腻却不少。

  近来有媒体报道,一些拼团平台暴露出许多侵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有恶意泄露客户个人信息的,有借抽奖名义集资的,还有的商家所卖商品与宣称的“高品质”相差甚远。一个个案例,无不提醒着人们:“拼团”有风险,下单需谨慎。

  按理说,无论从事何种行业、生意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与客户构建起彼此信任的稳定关系都是必要条件,也是维持商业活动长期发展的根本。但就是有这样一些不法商家,脑子里没有“长期经营”的概念,老是抱着“干一票”就走的赚快钱心态,肆意挥霍消费者的信任,最后伤害的是整个行业的发展根基。

  所以,无论是从保护行业的角度,还是为了维护我们的亲情和友谊,低价“拼团”的陷阱都必须想办法填上。

  首先,要解决商家的经营资质问题。在这里,笔者想问问热衷于“拼团”的各位微信用户:在下单之前,你们是否认真了解过商户的基本信息?商户的公众号有没有此类“拼团”业务的经营资质?另外,还有大量的公众号是个人所有,其基本信息更是无从获得,试问在这样的平台上“拼团”,消费者权益能有保障吗?

  对此,工商管理部门应该联合微信等社交平台,对“拼团”商家进行有效管理,通过建章立制,明确行业的准入标准,严格对商家的经营资质进行审核,不给无良商家钻空子的机会。

  在虚拟世界中,非法商业行为的确存在维权难、监管难等问题,但并非无章可循、无计可施。比如,个人信息被私自贩卖,消费者只能徒呼奈何,但执法机构有能力调取一些证据,并顺藤摸瓜查到违法企业。如果能做到发现一起、严惩一起,将会形成有效震慑,大大减少此类违法犯罪行为。

  最后,也提醒消费者,不能盲目贪图便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