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对网络涉“黄”必须“零容忍”
桑胜高
//www.workercn.cn2016-03-22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相关网站涉“黄”出现“屡犯”的现象,一方面说明,该网站并没有“吸取教训”;另一方面说明,仅靠“约谈”这样的手段来处理,显然不能达到“除”根的效果。

  记者昨天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获悉,针对近期网络直播类平台出现的涉“黄”涉“低俗”情况,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深入查处,严厉打击顶风制作传播淫秽色情信息的网络直播平台,进一步清理网上空间。(3月21日《京华时报》)

  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细枝末节”的当下,网络直播涉“黄”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低俗的涉“黄”镜头不仅将互联网空间搞得乌烟瘴气,更重要的是容易让青少年沾染上庸俗丑陋之气,严重者甚至引发青少年违法犯罪。对于网络涉“黄”,相关部门的态度很明确,那就是不能任其在网络上“肆意横行”。

  然而,态度归态度,效果是效果,公众在网络涉“黄”一事上,不只是看态度,更重要的是看整治的效果。就整治网络涉“黄”所取得的效果看,恐怕有人会对此颇有微词。为什么整治网络涉“黄”这么多年,仍未彻底根除网络上的“黄色毒瘤”?为什么整了这个涉“黄”网站,那个涉“黄”网站又冒出来?是相关部门不卖力,还是网络涉“黄”就是“不治之症”?这都让公众心存疑问?

  客观而言,这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在网络“扫黄”中费力不少,也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相关部门近几年公布的“扫黄打非”典型案例中,几乎每年都有查获的网络涉“黄”案件。但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涉“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比如网络直播涉“黄”等,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衍生品”。这些新的涉“黄”形式,无疑给互联网“扫黄”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客观困难摆在面前,这些不容回避。但笔者要说的是,在以往整治的措施上,却也存在某些“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地方。以涉“黄”的“斗鱼直播”事件为例,今年1月18日,武汉市网信办发布消息,称已经约谈“斗鱼直播”的负责人,并要求其立即停播“户外直播”栏目,而“斗鱼直播”的负责人表示,将认真吸取此次事件的深刻教训,加强管理,确保今后绝不发生类似事件。但遗憾的是,就在“直播不雅视频”事件发生的一个月后,2月24日斗鱼直播又被网友曝出女主播在直播间换衣服、裸露隐私部位的消息。

  相关网站涉“黄”出现“屡犯”的现象,一方面说明,该网站并没有“吸取教训”;另一方面说明,仅靠“约谈”这样的手段来处理,显然不能达到“除”根的效果。

  笔者以为,对待网络涉“黄”绝对不能“心慈手软”,必须“零容忍”。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网站的监督监管,加强网上巡查的频次和密度,不给涉“黄”网站生存的空间;另一方面,应重拳整治,加大惩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过“永久性封号”等措施,形成对一些无良网站的高压震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