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悠闲地走走看看,不该是“奢侈”
//www.workercn.cn2014-09-02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悠闲地走走看看,不该是“奢侈”

本网评论员 如意

  “一个人可以四处走走看看的自由,是判断一个城区文明质量的极有用的指针。” 这是国外一位研究城镇交通的学者的主张。今天,对于一出门即被车流裹挟的中国大城市居民来说,悠闲地在人行道上、在大街小巷中间“走走看看”,似乎成了一种奢侈。

  近日,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发布《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针对目前中国城市交通拥堵、人行空间丧失、生活质量下降等现状,从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政策管理共四个方面评价城市的步行友好性,对包括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昆明、沈阳等全国35个城市进行了测评和排名。报告认为,在一座“步行天堂”城市,市民的日常活动通过步行和公共交通便可完成。而在“不适宜步行”城市中,步行交通不便,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机动车出行。

  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在以机动车为主的城市设计中,机动车道占用大量土地,还有能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这些都在促使人们用新的标准来衡量城市的活力与效率,思索市民得以健康与安全出行的方式,以及相关城市设计理念的更新。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不少城市规划竞相攀比,建大马路、大广场、大街区,新区、工业园区、新城等快速扩张、无序蔓延,用地模式分散、粗放和低效。一些城市的土地利用过分强调功能分区,切断了大街小巷之间的有机联系,城市变得机械、冷漠。再加上轿车迅速进入普通家庭,城市交通的容量明显不足,拥堵日趋严重。

  今天,短距离出行,很多人不愿意步行,并不全因为有了私家车、人变懒了,更多的原因是公交出行不便,而且步行在路上并不十分安全、舒服和方便。

  城市步行,“安全”是基本。人行道被挤占,行人只能在自行车流或机动车流中间小心穿行;过马路时,行人必须在机动车“围追堵截”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此交通状况,让人提心吊胆。

  “舒适”很重要。比如,人行道是否宽敞平坦,是否有树荫,有没有雾霾,这些都会影响人们步行的意愿。在香港,部分地区的行人天桥装有空调,这会让行人感觉走路很舒适。还有,如果人行道两侧有座椅、公厕,用缓坡代替台阶,沿线景观更为美观,都可以让步行者感觉更舒适。

  “便捷”不可少。香港之所以被称为“步行天堂”,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发达的立体步行系统(行人天桥、人行道、地下通道)覆盖范围广,结合公交站点和商业区设置,线路规划合理,使市民日常出行能通过步行基本实现。

  城市步行“六字诀”说给谁听呢?当然是城市规划的决策者。

  为倡导绿色出行,2013年底住建部编制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要求各地“加强行人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照明等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安全性、方便性和吸引力,促进城市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这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

  让步行者多起来,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从解放人们对车辆的依赖开始,城市规划从“以车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给慢行交通(包括步行、自行车的非机动车交通方式)留下合理空间,走出“多修路才能不堵车”的误区。国外研究及实践证明,当我们把道路修得更宽、十字路口修得更大后会发现,这只会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开车,为车修路将陷入“无底洞”。美国纽约在提供汽车出行便利的同时,也提供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等多种出行方式,这保证了城区的活跃性和城区的高密度,同时又将拥堵降到了最低限度。

  还有,以精细化设计,鼓励“紧凑混合的土地利用”,减少功能单一的大型居住区和商业区,增加街区活力和步行的吸引力。建立便捷的公共交通接驳体系,特别在居住区、商业区、娱乐中心周围建立步行系统,完善步行系统和城市公交设施之间的联系。

  一句话,促进城市低碳、生态、可持续发展,让更多人选择步行,这样的城市才是宜居城市、绿色城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