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李娜夺冠不必过分解读
//www.workercn.cn2014-01-29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李娜夺冠不必过分解读

本网评论员 刘颖余

    一点也不意外,李娜澳网夺冠,引来了巨大的舆论反响。赞美之词如滔滔江海,几乎让人们彻底忘记了:这曾是一个有争议的个性运动员(即使是她在法网夺冠之后)。

    李娜配得上人们的赞美。对于一个职业运动员来说,从“一满冠”到“二满冠”,并非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有了质的飞跃。热爱李娜的球迷从此可以骄傲地说:她不只是一名优秀选手,而已是一名伟大的选手,她就是当今国际女子网坛的巨星之一。以李娜32岁的高龄,说她是当今女子网坛的一大传奇,也不过分。

    李娜的成功当然是中国网球和中国体育的成功,但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成功,因为网球就是一个个人化程度相当高的项目。李娜时隔近三年再次夺得大满贯,有各种主客观因素:比如她拥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她个人的技战术又有了新的提高,她的心态更加稳定和成熟,她整个冬训非常系统完备,正处于最佳的身体状态,而她的最主要对手刚过完悠长的圣诞新年假期。厘清这些因素,不会降低李娜夺冠给我们带来的骄傲,但可以让大家变得更加冷静:李娜再夺一座大满贯,并不意味着中国网球有了质的提高。事实上,参加本届澳网正赛的8名选手,最终只有两名年过三十的老将——李娜和郑洁闯进第二轮,“小花”张帅更是连续第9次止步正赛首轮。李娜一花独放,对李娜是荣耀,对中国网球却未必是好消息,因为我们不能指望李娜一直打到40岁。只有一个李娜显然是不够的,对中国网球和中国体育来说,皆是如此。

    李娜的成功当然有许多启示和象征意义,但似乎也不宜过分夸大,比如说她是民族英雄、国家形象大使、“中国梦”的践行者之类。这也大约是李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把李娜看作是一个始终追逐网球梦想的女人,把澳网这样的赛事视为一档上好的休闲娱乐励志节目,或许更能接近现代职业体育真正的本质,也能令“娜姐”更轻松地去享受接下来可能来日无多的职业网球生涯。

    无限拔高李娜夺冠的意义不妥,借李娜“单飞”成就来影射“举国体制”唯金牌是举的弊端,认为李娜的成功启迪着中国体育改革的践行模式,同样没有说服力。李娜的确是职业化的受益者,但她单飞之前所受的扎实的专业训练都是来自体制内,没有此前的“举国”,后来的“职业化”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借李娜的成功为“职业化”唱赞歌,不仅牵强,而且幼稚。

    事实上,职业化不能包治百病,举国体制也并非一无是处。项目特点不同,人才培养和赛事运作方式自然不同,像体操、举重、跳水等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开展职业化就很难,举国体制也许是最适合的。乒羽项目也一直在努力实现职业化,但成效甚微,不是有关部门不够努力,项目特点使然。大力开展职业体育没有问题,但不必去攻击举国体制,二者完全可以相互补充,像李娜就是专业加职业的独特模式培养起来的。

    中国体育对于职业化的热情,日渐高涨,但在可以看见的将来,不会也不必放弃举国体制。人们轻看奥运金牌,讴歌大满贯冠军,看似与时俱进,其实是中国体育渴望得到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尊重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和二三十年前国人对奥运冠军的狂热膜拜没有本质区别,不客气地讲,本质上还是源于弱者心态。

    什么时候,我们能让体育的回归体育,那或许才是中国真正成为世界体育强国的开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