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老外被讹”谣言背后有“心魔”
//www.workercn.cn2013-12-04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老外被讹”谣言背后有“心魔”

本网评论员 乐群

    12月3日上午,一则名为“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图片新闻刊登在各大门户网站,引发热议。图中一位中年女子倒地,并抱住外国男子和摩托车。新闻的文字描述中,称“一名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不少网友由此判断该女子有讹诈外国男子的嫌疑。而据《新京报》记者调查,此组图片所表述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该女子的确被老外撞倒,并非碰瓷,另据目击者提供的一段现场视频显示,老外驾驶无牌照摩托车撞人后,不断用流利的中文骂人。目前,在警方调解下,外国小伙付给该女子1800元的医药费和赔偿费。

    如果不是记者打破砂锅地前去调查一番,当事中年女子恐将淹没在众口一词的口水里。一件小事,一天之内,之所以造成如今这样尴尬的结果,或许有媒体工作者疏忽大意、没能调查清楚的责任,也有时下互联网媒体高效广泛传播信息的因素。而所有这些,都仅仅是导火索,根源在于类似事件发生时,一些人的道义天平不约而同地倒向外籍人士一方的既有定势。

    社会生活中,每每发生当事人为中外两籍人士的事件和纠纷时,公众和舆论都异常敏感,事件往往也会瞬间发酵扩散。在每一次这样的事件纠纷中,公众时常会产生两种复杂的心态:一种是面对媒体的定性式报道,公众想当然地认为是国人素质低下,搞起了坑人的低级游戏,而同为当事人的老外必定懵懂无辜,成为被欺骗和宰割的对象。

    诚然,近些年来,媒体不时报道国人在国外景区的不文明行为,多少次的反躬自省、扪心自问之下,国人素质有了很大提升,公共场所的慎独意识也明显增强,但心中的自卑心态一时半会儿还是难以挥去。这正是公众为何轻易相信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甚至为事件添油加醋、助推谣言传播的心理根源。

    另一种则是对现实中尚存的一些“潜规则”怨念在心。不久前,一名日本籍小伙的自行车在武汉丢失,警方连夜侦查帮其找回的一段“佳话”曾让很多国人愤懑不平:假若丢车的车主为中国普通市民,还会有如此快的办事效率吗?尽管这样的质疑和假设或许本不合乎情理,但类似这样的道义研判向外国人倾斜的事例,无不点燃公众心中愤怒的小火苗——为何在自己的地界上,外国友人一出现,我们就被无情怠慢?

    交替出现的两种矛盾而复杂心态,让我们看到了国人在类似问题认识上的严重跑偏。在牵涉中外籍人士的事件与纠纷中,如何做到不卑不亢,至少保持最起码的客观理性,才是应有的公允态度。更进一步讲,从媒体到公众,都能有一说一、就事论事,而非简单的贴标签,才能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祛除让谣言肆虐的“心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