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潘学军:扎根泥土 把论文写在群山间
//www.workercn.cn2017-09-07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贵州年份英雄人物潘学军检查核桃嫁接生长情况。

李 栋摄

  眼前的中年男子头发花白,皮鞋上裹着一层厚厚的泥土,走路一瘸一拐,这是贵州乌蒙山区潮湿的气候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除去一口略带山东味的普通话和鼻梁上厚厚的眼镜片,活脱脱就是一个乌蒙山区农民的形象。

  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但地处乌蒙腹地的赫章,海拔和气候非常适合核桃树生长。贵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潘学军通过调研分析认为,赫章核桃产业要发展,必须解决优质品种的问题。

  说干就干,潘学军指导当地林业部门的同志,硬是从100多万株核桃树中选出品质不错的50棵核桃树,通过对50棵核桃树的方位、树干、树冠以及核桃仁所含元素等100多项数据指标进行分析,最终选出了品质最好的4棵树。

  培育品种时,为了得到准确的数据,不管这些树是在大山顶上,还是在悬崖边上,潘学军都坚持亲自到现场测量、取样。“常常累得饭都不想吃,回到住处蒙头就睡。”

  在培育优质品种的同时,潘学军指导县核桃局的技术人员开展嫁接技术研究,并用两年的时间,摸索出了嫁接技巧,核桃嫁接的成活率从最初的10%成功超过70%。

  “在赫章发展核桃,最难的不是育种,也不是嫁接,而是转变老百姓的观念。”潘学军发现,原来老百姓种下核桃后再也不管,靠天吃饭,顺其自然。现在要他们给核桃嫁接、施肥、疏花疏果,老百姓一时接受不了。

  要让群众接受科学种树的最好办法,就是做给老百姓看。

  罗州乡高山村村民江应文的400多株核桃树上,挂满了小核桃。潘学军看到后对他说:“果结得太多了,必须疏果。” “不行,结都结了,摘掉多可惜。”江应文死活不答应。

  “我找一棵树,一半疏果,一半不疏果,等到秋天你看收成咋样。”江应文勉强应允。到秋天收完核桃后,江应文找到潘学军高兴地说:“神了,疏果的那边摘了36公斤,没疏果的这边只摘了27公斤。足足少了9公斤。”

  渐渐地,老百姓们信赖这个“用事实说话”的教授,他教做什么群众就跟着做什么,还时不时找潘教授为自家种的核桃“把脉开方”。

  11年,这个扎根泥土的教授,在赫章县的群山间写下了丰硕的论文:该县核桃种植面积由14万亩变成了166万亩,产值由3亿元变成了15亿元,核桃种植户户均增收超过了5000元。许多老百姓依托种植核桃修了房、买了车、成了家。(郝迎灿)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