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周礼忠:安全基因代代传
//www.workercn.cn2017-09-05来源: 人民铁道报
分享到:更多

  开远车务段蒙自北站调车长周礼忠正在指挥调车作业。

  手上的手套沾满油腻,脚上的胶鞋总是磨破,追着火车奔跑二十年,周礼忠用坚韧和踏实跑出了自己的一条安全之路,也把自己从“老铁路”那里继承的安全基因传递给了新生代的“小铁路”——

  人物素描:周礼忠,昆明铁路局开远车务段蒙自北站调车长,中共党员,曾获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1996年8月27日上午,米轨昆河铁路开远站北场调车场上,一名20岁的年轻人在师傅的催促下,战战兢兢地抓住正在运行的敞车车梯。他默念着师傅教的“三步上车法”准备助跑上车,但显然还没掌握要领,两步之后,就在他内脚上收准备踩住车梯时,意外出现了……千钧一发之际,师傅冲上前,一把将踩空的他拉出了运行中的车列。这位年轻人就是周礼忠。

  安全关乎铁路人的生命,也关乎铁路事业的生命,从一入路就追着火车跑的周礼忠深知这个道理。在师傅担忧的目光中,他坚定了自己的脚步。在此后的21年时间里,周礼忠一门心思做好一件事——调车。开远车务段段长白富启这样评价他:“周礼忠同志身上有米轨人的坚毅坚韧,他就是我们车务段的一面鲜红的旗帜。”

  1976年6月8日,周礼忠出生在米轨昆河铁路上的一个乘降所,身为桥隧工的父亲因为工作繁忙很少陪伴他。多年后,同样成了铁路人的周礼忠才明白,总是见不到面的父亲,早已经把铁路人的安全基因悄悄传承给了他。

  “周师傅,我这制动软管怎么也摘不开!”2005年的一天,已经成为开远车务段年度先进工作者的周礼忠按住徒弟的肩头,一步跨进两辆棚车的连接处,左手压住近身端软管中段,右手拿住两软管接头稍前端,马步微微上顶,“不要急,看清我的步伐、手势。”周礼忠看着徒弟,右手轻轻一提,“砰”的一声,原本严丝合缝的制动软管在“轻描淡写”间被顺利摘开。“师傅你太厉害了!”虽然看过无数遍,但徒弟依然被周礼忠潇洒的动作所折服。

  周礼忠所从事的调车工作是铁路行车工种中最为艰苦、劳动强度最大的岗位之一。无论酷暑严冬,调车人员都必须全天候户外作业,“风刀霜剑”的环境更加激发了周礼忠保安全的决心。

  2007年,在周礼忠的带领下,开远站调车一组以优异的成绩被昆明局授予“党员示范调车组”荣誉称号,这是开远车务段成立以来调车工作受到的最高肯定。

  2012年,昆玉铁路开通前期,开远车务段组织准轨岗前培训,周礼忠以实作、理论双料第一的好成绩成为开远车务段首个确定的准轨调车人选,并调入蒙自北站工作。

  2013年,在周礼忠的带领下,成立不足1年的蒙自北站调车1组取得了优异的安全成绩。周礼忠获得了火车头奖章,成为昆明局调车工种的一面旗帜。

  2014年2月,周礼忠父亲病重,弥留之际,这位老铁路人抓住周礼忠的手,颤颤巍巍地在他手心写下两个字——安全。安全,是父亲对儿子的告诫,更是铁路事业对铁路人的要求。从1996年入路至今,周礼忠在追求安全的道路上收获了无数让人羡慕的荣誉,更培养了30余名调车长、调车区长、值班站长。周礼忠成为昆明局调车工种的中坚力量。

  记者感言:

  调车员要和运行中的列车打交道,安全这个词,被这个岗位具象成了作业环节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管风吹雨淋还是雨雪霜冻,他们都必须克服环境带来的困难,安全作业。

  作为老一辈的铁路人,父亲把安全理念潜移默化地传承给了周礼忠。周礼忠又用自己对调车岗位的二十年坚守,继承和传播了这一宝贵的安全基因。

  让“安全第一”的理念入脑入心,让“按标作业”的行动不折不扣。铁路人在追求安全的道路上,始终让安全基因代代相传。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