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上海奉贤退休教师公益为乡亲理发51年(图)
//www.workercn.cn2017-09-04来源: 澎湃新闻
分享到:更多

【中国梦·实践者】上海奉贤退休教师公益为乡亲理发51年(图)

  郭裕先为徐阿姨理发。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好事。

  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白沙恒苑居民郭裕先,就将公益理发这事做了51年。今年已80岁的郭裕先,至今每天至少要理40个头,他说,只要他还干得动,就坚持公益理发。“如果有一天不让我理发,我就浑身不舒服。”

  "自学成才”的理发匠

  上世纪60年代,当时才20多岁的郭裕先还是镇上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他发现很多学生因为长年不理发,头发里长了虱子。郭裕先说,当时农村的条件差,没有理发店,想要理发只有去镇里,农民忙着耕作,个人卫生习惯很不讲究,农家孩子更是如此,让老师非常头疼。

  面对一教室头发藏虱子的学生,某一天郭裕先实在忍无可忍,自备工具为学生理发。他还记得为第一个学生剃头,剪得七高八低惨不忍睹,幸好当时大家对发型要求也不高,有地方理发就已经谢天谢地。

  后来,为提高理发技术,郭裕先没事就到镇上理发店“观摩”,“偷师学艺”,渐渐地,自己就“无师自通”了。

  就这样“自学成才“的郭老师成为当地唯一的乡村剃头匠,村民慕名而来,“剃头老师”的名声不胫而走。

  在学校,每天午休,排队找他剃头的人络绎不绝,既有学生老师,也有街坊邻居。余水萍是齐贤学校现任工会主席,也是郭老师当年的学生。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也曾在郭老师那里理过发,但那时郭老师已经是校长,记得他除了忙教学任务,平时闲下来就一直在帮人剃头,“我们校长是个剃头匠”,当时学生只觉得这个段子很有趣,没想到郭老师却把这件事当成了事业。

  郭裕先至今还清楚地记得,1966年,教师工资25元/月,为了让自己更专业,郭裕先特地用了一天的时间,从奉贤赶到市区,在上海钟表店,花了10元,买了一套理发工具。这在当时,还成为一桩美谈。

  剃头不收钱还“三顾茅庐”

  8月30日,在郭裕先的理发室,徐阿姨一边低着头任郭裕先剪头,一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白沙恒苑是周边几个村宅基地置换的小区,刚开始大家并不太熟,但是,只要说起郭裕先,没人不知道。

  说话间,郭裕先扬起已有些钝的理发剪,徐阿姨几缕银发无声落下。

  郭裕先说,到现在,理发对他而言更像是一种与乡邻交往的方式,他为大家免费服务,大家则给予他尊重与感谢,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比如,除了上工作室找他理发的,郭裕先还常年按时上门为一批行动不方便的老人理发。

  一般来找老郭上门理发的,都是有特别的难处,老郭从不拒绝。有的是传染病患者,别人都不敢上门,老郭就戴着口罩手套为他们理发。还有一些请求更令人感慨,一些老人过世了,他们的子女找到老郭,希望他能最后为老人理一次发。“他们中许多人在我这里理了几十年的发,家属找到我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所以我一定要让老人们体面地离开。”

  有些上门服务对象,一时找不到了,郭裕先特别着急。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