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原国虎:“外乡”书记的“融入”第一课
//www.workercn.cn2017-08-3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到岗的第一周,安泽县马壁乡东里村第一书记原国虎就遇到了麻烦。

  原来,村民老牛种了30余亩地,按照每亩地年收入400元计算,他显然不算贫困户。但老牛还是找到了村里,要求享受贫困户相关政策。原国虎把政策解释了一遍又一遍,老牛依然听不进去。

  事情的解决方式出乎原国虎的意料:两天后,村长掂了两瓶酒上了老牛家,推杯换盏之后,村长“训”了起来:“你是贫困户不是?”这回,淳朴的老牛坦荡地认错了。

  原国虎上了将心比心这一课。常到村民家里做客、多了解村民想法,这是他此前在机关单位学不到的本领。

  在安泽县,“第一书记”还有一大批。安泽县王晓慧介绍,安泽县2015年共选派了46名优秀机关干部赴村任“第一书记”,其中40人前往贫困村,助力精准扶贫,力争今年实现全县贫困村全部摘帽。

  理想很丰满,不过,现实挑战也是巨大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大学生记者近日对26名“第一书记”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1.54%的受访者成长于城镇,仅有10人有农村生活经历,65.38%的受访者坦陈其在融入农村时遇到了困难。

  事实上,在不少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熟人关系仍是社会关系的主导,村民更愿保持长期习惯的生活状态及乡村道德规范,有的村民还会本能地质疑一些外来事物。如果连融入村民都没法儿,开展脱贫工作谈何容易。

  怎么办呢?超过50%的受访“第一书记”把解决之道归纳为:过百姓生活、说百姓话。更重要的是,必须多入户走访,帮村民解决需求。

  在担任“第一书记”以前,原国虎是安泽县人社局就业中心的创业培训讲师。来到东里村,这个善于总结规律的30岁年轻人,马上发现了村民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东里村距县城35公里,不过交通不便,外债累累,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主要依靠耕地。玉米、蔬菜等成为村民的主要种植作物,尽管种植总面积大,但属于粗放型生产,缺少深加工,也未形成集约效应。而由于地势原因,灌溉水难以引入耕地,大多村民基本只能“靠天吃饭”,更不用说那些缺乏生产能力的贫困户了。

  “当时我想,来了就一定要让村里变个样。”经过多方考察,原国虎打算从发展村集体经济入手。他看准了生猪养殖产业,决定以村集体的名义建一座生产规模达500头的养猪场。

  然而,缺钱是贫困村的问题,也是脱贫的最大瓶颈。原国虎反复研究政策,动辄就驾着私家车,从村里到县城往返着“找”支持。当“第一书记”的日子里,他的行车里程突破了5万公里,比前几年加起来还要长。

  3个月后,他奇迹般地还清了村里多年来的欠款,并筹集了30万元作为养猪场建设资金。今年7月,东里养猪场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原国虎把它作为村里脱贫攻坚的“引擎”,安排一些贫困户在养猪场工作,解决其无生产能力、无经济来源的生活困难。

  如今,贫困户安拴昌谈起原国虎就满脸笑意:“国虎是个好孩子,给村里做了不少好事儿,没事儿就来看看我,还开车带我看病。”

  实际上,村民的需求不止是经济方面。对于1988年出生的“女娃”刘亚南来说,取得村民信任是从做好妇女工作、维护村里稳定开始的。

  刘亚南在核桃庄村担任第一书记。她从小生活在县城,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刚入职时,不少人都以为这个首都回来的女大学生,多半是挂职镀金、走走样子。

  但刘亚南没敢这样定位自己。她很快发现,在农村,妇女属于富余劳动力,只要不是农忙时期,一些妇女朋友闲来无事,喜欢“说东家长、西家短”,邻里关系也出现了嫌隙。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