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第一书记傅庆华:扶贫基层的实干家
//www.workercn.cn2017-08-3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我们欠老百姓的太多,是来还‘债’的”

  睡得晚,起得早——这大概是安泽县“第一书记”们的普遍作息。

  年近60岁的傅庆华还是个“夜猫子”,保持着每晚一、两点睡觉的习惯。自学过资本论与哲学,他每晚睡前,都将一天下来的工作和思考一一记录在工作日志里。正在规划中的文化长廊,尚未完工的水上舞台,即将开工的便民店、洗澡堂、理发店……时时刻刻牵动着傅庆华的心。他致力于“从人的角度制定扶贫策略”,关心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希望给村民们提供更多与人的权利有关的东西,“村民们要活得有尊严,才能没有怨气。”

  当“第一书记”的这两年来,傅庆华的日志写了满满的六七个本子,在工作台上堆成厚厚的一叠。放弃了追求物质和娱乐、金钱和名声,这几本日志成了他最宝贵的财富。

  傅庆华酷爱摄影。肩上挂着的一台数码相机,成为了他每天在村子里转悠的标准配置,“相机可不能离身,看见什么美好的东西就给拍下来。”

  车道村村民的客厅里挂着傅庆华拍的照片。那是去年腊月二十三小年夜,傅庆华召集村民们一起庆祝,几乎全村百姓都来了。杀了两头羊,把锅架在水稻地里熬羊肉汤,村民们吃着自己种的大米,互相说着吉利话。傅庆华拿出自己的相机给大家拍了一张大合影。一个大娘用漆成蓝绿色的木制旧窗框把照片裱起来,和孙子的周岁照片挂在一起。

  30年前的一天,傅庆华和几个同事来到临汾市永和县的乡村取景。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村子里不通车,不通电,道路上的泥土积起一尺多厚,他们的车在泥泞的路上颠簸,宛如一只风浪中的小船。眼前的场景,又唤醒了傅庆华少年时在乡村插队的记忆。他没有想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正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整个中国时,竟然还有这样一个角落,仿佛被现代文明所遗忘。村里的老百姓从未见过外来的人,眼巴巴地盯着他们。那眼神质朴又胆怯,像刀刻一般,深深地印在了傅庆华的脑海里。

  傅庆华觉得,中国的农民是善良的农民,“他们质朴、坚韧”。但乡村地区往往地处偏远,与世隔绝一般,商品经济对他们的影响微乎其微。“我们欠农民的太多了,我是来还债的。”傅庆华对记者说完这句话后,双唇紧闭,挂在鼻翼两旁的法令纹和额头上的沟壑清晰可见,眼角褶成了鱼尾状。

  “起码四年不能走,四年一定会有大的、本质性的变化。”这是傅庆华在研习许多宏大概念后,想在两届任期内达成的目标。他背着相机,微微驼着背,继续在山间的村路里走着,脚下是绿水青山,头顶是蔚蓝辽阔的天空。

  (四川大学 杨锦曦 中山大学 林宛霖 浙江大学 诸未静 沈阳农业大学 王晨)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