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第一书记傅庆华:扶贫基层的实干家
//www.workercn.cn2017-08-31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傅庆华来到车道村已经两年了。

  2015年10月,傅庆华被选派到安泽县和川镇扶贫第一线,担任车道村“第一书记”。这时他已经年过半百。

  刚刚午休完毕,傅庆华套一件白色背心,穿着松松垮垮灰色大短裤,脚踩一双蓝色塑料拖鞋,从村办公室旁边那间窄窄的隔间里走出来。他扯了扯衣角: “这才是老百姓的衣服,穿成你们这样,他们不愿意跟你说话的。”

  40多年前,17岁的城市青年傅庆华后悔了。

  1975年,与那时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一样,家住临汾市区的傅庆华响应号召,热情昂扬地下乡了。可是还没待几天,他就后悔了。这里没有理发店、没有洗澡堂,只有漫山遍野的玉米地,是超乎以往生活经验的存在。他,只想立刻回家。

  他不会想到,在他往后的人生里,他用双脚,丈量了中国农村的许多土地。

  “他们落后、憨厚、可亲”

  傅庆华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而是打扫村委办公室门口的那段马路。

  这条马路于2016年11月竣工,当时傅庆华否决了村干部提出的雇人清理马路的提议,自己带上村干部,拿起扫帚,大清早出现在新修的路面上。“就是想唤起村民们的集体意识,村子就是自己的家,不能动不动就谈利益。”傅庆华这一招奏效很快,第二天、第三天……慢慢地,那些跟在后面围观的村民陆陆续续加入扫马路的队伍。

  年轻的“第一书记”吉明明,在这方面的想法与傅庆华不谋而合。当村里新修的路桥面临没人打扫的问题,吉明明二话不说地拿起扫帚,想和村民们一起完成这项任务。

  虽然村民有时会偷懒,但心底也有真诚。村民们的鸡“笨”,两三天才能下一个蛋。他们自己不舍得吃,攒上几个月,等有二三十个,就用塑料口袋装好送到傅庆华的住处。

  村民们的真实可爱总让傅庆华难以拒绝。傅庆华用三个词形容中国的农民:落后、憨厚、可亲。 “他们很真,”傅庆华说,“二三十个鸡蛋,城里人拿不出手,他们却能这么干。”他去过许多农村,在他看来,农民们眼神里流露出来的那种东西,是最真的。

  “我种了一辈子地,还用你教?”

  现在能吃上村民们自己种的大米,傅庆华很满足。

  在安泽县,水稻是车道村的特色。去年6月,傅庆华提出“233”工程——“每户养两头猪,垣地三亩谷,川里3亩稻”。很多年前,傅庆华就开始惦记着村里几条哗哗流淌的河。“这水白白流淌了这么多年,我就想不管用什么方式,得把这儿的水利用起来。”

  傅庆华最初的设想是养鱼,但养鱼的辐射面太小了,顶多一户两户养。后来灵机一动:“东北都能种大米,为啥咱们这里不能?”据他考察,早在1964年,离车道村几十公里以外的沁源县就有人种过水稻,傅庆华暗地里思忖着,这事儿能行。

  村里的老百姓祖祖辈辈靠种玉米为生,哪能接受水稻这种新鲜玩意儿?于是傅庆华从村干部入手,试种了几亩地。如傅庆华所料,成果喜人。老百姓尝到了甜头,也跟着种起来。今年第二季的水稻种植刚刚结束,微风拂过村办公室门口的稻田,翻起绿色的波浪。

  安泽县议亭村小学的办公室里,十几平米的房间涵盖了所有的生活起居。“第一书记”吉明明在早晨六点多便起了床,他一如既往地在脖子间别上一条毛巾,戴上草帽,径直往新培育的土豆田里走去。

  “我们不带头的话,村民怎么敢放心种呢?”吉明明感慨道。议亭村村委主任刘峰说:“村民不怕干活,就怕东西没有销路。”

  “一村一品”是安泽县政府为了脱贫工作而制定的调产政策。在吉明明来之前,议亭村尝试种过红薯、烟叶,但因没有销路都黄了。所以许多村民都对后来“第一书记”的调产工作比较排斥。

  石渠村第一书记曹云选择大田西瓜作为村民脱贫的路径。但是几乎一辈子都在农地里忙活的村民,思想上却转不过弯,即便放弃原先的作物,勉强种上了西瓜,也不愿学习新的科学种植技术。第一年结出的瓜很小。后来,曹云在座谈会上对村民加强培训。整日忙活在田间地头的村民对这个31岁年轻人自然不服气:“我种了一辈子的地,难道还用你教?”

  曹云明白村民们心里的嘀咕,所以请村支书、村长一起帮助召集开会。习惯了粗糙的玉米种植手法的村民,开始精细地培养大田西瓜。很快,改进了种植手法的大田西瓜的个头和产量就上来了。石渠村的西瓜在安泽县也渐渐有了名气。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