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振宇:责任担当诠释新时代的大医精诚(图)
//www.workercn.cn2017-08-29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分享到:更多

瘫前手术最考验医者的仁心和医术。本人供图

  王振宇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一段小视频,背景是蓝天白云的青藏高原,一个身穿藏袍的小伙在自家屋前行走。王振宇说,去年此时,这个小伙已完全瘫痪,此前在各大医院均被告知无计可施。由于只会说藏语,也给交流带来很大障碍。还有,藏族群众出于个人信仰,手术过程拒绝输血,这让本就复杂的病情难上加难。王振宇力排众议接收了这名病人,带着团队争分夺秒做预案,从各个环节控制病人失血量,整场手术做了7个多小时。经过20天左右的治疗,藏族小伙成功“横着进来,立着出去。”

  授业:看病救人还要治学育人

  王振宇的办公室有两张小沙发。进门处一个稍大些,前面一张茶几,原是待客用。办公桌旁还有张更小的,上面铺了90年代家家户户都曾用过的蓝白相间格子布料,作沙发罩。如今,两张沙发上面堆满了书。书的背后,是一张办公桌。门诊、手术和查房的间隙,王振宇总是在这张办公桌上看学生们的论文。

  王振宇说,事业要做强,必须有人才。这些年医疗界的舆论环境不好,很多人不愿意学医,有些学了医但不愿意当医生,那今后谁来救人? 

  看病救人、治学育人,是王振宇两条并行的轨道,他都很看重。作为博士生导师,王振宇坦言,他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医学、医术关乎人命,马虎就是草菅人命!他曾多次在会上把学生说哭,查房时看到哪个学生分管的病人哪里存在疏漏,他一定会“加小灶”补课。

看到学生成长成才,也是王振宇最开心的时刻。本人供图

  副主任医师陈晓东给他的评价是:军营气息较重,雷厉风行,脾气大,但是就事论事,绝不记仇。“我们关系特别好,但也经常针对某个案例争得面红耳赤,第二天就像没发生过似的。”

  王振宇带的第一个研究生于涛,已在北医三院工作12年,现为神经外科主治医师。在于涛的印象里,王教授严,但有担当,也会适时安抚。刚参加工作时,他跟着王振宇做个腰椎手术,需要剥离肌肉。“当时经验少,一刀下去切深了,水一直往外流,眼看病人下面一根神经还抽搐了下,我吓得手一直抖。”王振宇查看后,一面安抚他“没事没事”,一面接过手术刀及时补救,手术顺利完成。

  王振宇培养学生,也重视学生工作意向。硕士毕业,他帮学生联系导师;博士毕业,他帮学生物色适合的医院。

  这些年,王振宇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做过多少台手术,挽救过多少人命,让多少家庭的顶梁柱重新挺起脊梁,让多少家庭的希望重新站起来。让他欣慰的,除了这些,还有自己的学生们。他说,自己60岁生日时,尽管百般推辞,但他的历届学生从全国各地赶来为他庆生。他们当中,有大医院的主任,有地方医院的院长,也有学界翘楚。

  “凡为医道,必先正己”,王振宇称,医者有三样品质最重要:责任心、同情心和勇于担当的气魄。所谓“至重唯人命,最难确是医”,求学时,他是朝乾夕惕的学子;行医时,他是妙手回春的白大褂;为师时,他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程师。三地求学,四海行医,八方桃李,王振宇用责任担当诠释新时代下的大医精诚,彰显着甘为春泥的奉献精神,镌刻下自强不息的人生华章。(中国青年网记者 邹畅)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