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探伤工泮建忠为列车平安出行保驾护航:22年执着坚守奏响“劳动乐章”
//www.workercn.cn2017-05-10来源: 浙江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通讯员陈慈林报道 满载货物和旅客的列车全天候驰骋在铁路上,车轮不断地与钢轨“亲密接触”,钢轨也会和人一样“疲劳”和“受伤”。表面伤损肉眼能看见,“内伤”则需要用仪器定期探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才能确保安全。探测钢轨伤损的探伤工,被人形象地称为“钢轨保健医生”。最近获得上海铁路局首届“十佳创客”称号的泮建忠,就是杭州工务段一名探伤工,他在探伤岗位上工作了22年,不断超越自我,谱写了职业生涯三部曲。

  第一乐章

  查别人难查的疑难伤损

  医生给病人看病需要执业资格,探伤工也须持证上岗。1995年8月,泮建忠调任探伤工岗位。才用半年时间,在师傅传授和接受路局培训后,他就通过各个科目考核,获得无损检测上岗证。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探测钢轨病害的仪器都是模拟机,它通过多个探头与钢轨接触,在移动中向探测部位发射超声波,探伤工通过荧屏显示的回波判断钢轨是否有伤损。

  就像战士要先熟悉自己的武器,泮建忠先从熟悉探伤仪着手,上班时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下班后,他把别人娱乐的时间都用来自学,他订阅了《无线电》杂志,还购买了许多有关晶体管和超声波的技术书籍,翻烂了许多仪器使用说明书和电路图,很快熟悉了仪器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成为技术较为全面的能手。当时的探伤领工员(车间主任)吴付儿,曾在全路探伤比赛中夺冠,他对泮建忠的评价是“责任心强、技术全面,别人查得到的伤损不会漏过,还经常能发现一些别人可能漏掉的疑难伤损。”

  因为技术全面,1997年,只有一年“探龄”的泮建忠,被推荐参加原杭州分局技能比武,摘得个人全能银牌,成为一匹黑马。随后当了带班作业的班长,从此一发不可收:连续三届获得原分局技能比赛单项和全能冠军,被授予“技术能手”称号;2003年获得路局钢轨探伤金牌、个人全能银牌、路局优秀探伤工等荣誉,还代表上海局参加全路职业技能大赛。

  第二乐章

  修别人难修的仪器故障

  探伤仪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探伤质量,仪器检修员就成为关键。2003年,泮建忠从50多名探伤工中脱颖而出,被选拔为车间钢轨探伤仪检修员。

  火车速度越来越快,对探伤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探伤仪器逐渐发展到数字化。数字化探伤仪具有数据保存、数据回放等功能,通过专人对检测数据的回放分析,查找现场检测可能的疏漏,为确保安全筑起第二道防线。

  数字化探伤仪的科技含量大幅提高,只读过高中的泮建忠面临巨大挑战。他刻苦自学电脑和网络技术,经常听取现场作业人员意见,全面掌握了仪器特点。有些仪器故障超出检修员日常维修范围,如送回厂方修理,势必影响设备周转,泮建忠就千方百计想办法修复。吴付儿说:“如探伤工是钢轨的‘保健医生’,那泮建忠就是探伤仪的‘保健医生’。”他负责检修的54台仪器完好率和使用率都列全铁路局前茅。

  进入高铁时代,他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撰写的《钢轨探伤仪常见故障的分析和处理》成为作业人员现场处理常见故障的“宝典”,并获路局二等奖。

  在长期实践中,他凭着过硬的技术业务能力,及时发现探伤仪一些设计缺陷,并通过技术革新和QC攻关,努力弥补这些缺陷,以提高仪器的伤损检测能力。他撰写的《提高焊缝轨腰探伤能力》《改进10型仪器水路,提高探头耦合度》《高铁焊缝无损加固后的超声波探伤》《高铁无损加固接头轨底组合探头K型扫查探伤》等论文,分别在浙江省铁道学会和上海铁路局发表并获奖,为他成为路局“十佳创客”奠定了基础。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