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王大勇:不开私人诊所当村医(图)
//www.workercn.cn2015-07-09来源: 海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为了守护村民健康,王大勇和妻子每天颠簸来往于家和卫生室之间。 赵优 摄

  人物简介:

  王大勇

  定安县新竹镇

  禄地村乡村医生

  推荐人(单位):

  定安县卫生局

  烈日炎炎,记者近日到定安县新竹镇禄地村卫生室时,正为病人诊治的王大勇热得满头大汗。“今天看病的人不多,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60个。”他说,即便忙到水也喝不上,也不能轻易坐下。因为一坐下就不想再起来了。

  禄地村委会有11个自然村,总共2800多人。平时,村民不舒服都要到卫生室看,一些常见病在卫生室基本能解决。

  王大勇忙着为病人输液时,村民王和风抱着4岁大的儿子赶了过来。“发烧好些了吗?”王大勇拿起体温计,为孩子量体温。检查过程中,王大勇听到孩子声音有些沙哑,便开始检查孩子的咽喉。“嗓子有些发炎,要早些治。”一边说,王大勇一边埋头写起了处方。

  “5年来,我们看病都到这里来。王医生的医术,我们放心。”王和风这句话道出了王大勇的尽职尽责,也表达了村民对他的感激和信任。

  王大勇从小就敬佩医生,长大后也选择了这个职业。前些年,从海口市中医药学校毕业的他,回到老家新竹镇开了一间私人诊所。因为医术高,诊所逐渐有了小名气,夫妻俩收入相当可观。2010年,禄地村委会决定成立卫生室,急需乡村医生。王大勇便瞒着妻子陈杏花偷偷报了名。

  “村里大多是老人孩子,他们不会骑车,看病非常不便,急需医生为他们服务。”为了解除村民看病的烦恼,王大勇决定改行当乡村医生——这个当时并没多少人愿意干的工作。丈夫的先斩后奏,一开始让陈杏花气愤不已:“家里的老人都在镇上,身体又不太好。他待在乡下,怎么照顾家庭?”

  从镇上的个人诊所到乡下的卫生室,变差的不仅是工作生活条件,还有大不如以前的收入。但是,王大勇对当初的选择并不后悔,妻子也从一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支持。

  5年来,王大勇最感谢的就是妻子陈杏花。夫唱妇随,如今,夫妻俩已经成为卫生室的伉俪,一起守护着村民的健康。但是,这几年,王大勇最对不住的,也是妻子陈杏花。因为家在镇上,工作在村里,夫妇俩每日路途颠簸来往于两地之间。为了能有更多时间为村民看病,他俩从不午休。卫生室没有做饭的地方,每天早上,陈杏花就提前做好饭菜,装在保温盒里带去卫生室当午饭。到了冬天,她就备一个电饭煲,把饭菜热一下。

  平时工作忙得顾不上家里,王大勇却对村民“管”得挺多。

  今年4月,86岁的符玉莲被确诊大面积脑梗死,家人不得不将老人接回村里。儿子在外打工,只有儿媳负责照料老人,王大勇深知护理不到位的严重后果,“老人昏迷不省人事,如果长时间平躺不动,身体就会腐坏。”平时只要一有空,王大勇就带着血压器等设备,为老人测量生命体征,悉心地教授擦拭、按摩等护理措施,直至老人离开人世……

  禄地村卫生室的面积只有60平方米,但是王大勇的行医范围却远远不止这么大:来打针的老人住得远,他就亲自护送回家。他的手机号码成了热线,不管刮风下雨,只要病人需要就随叫随到。 每两个月,王大勇都会组织一次群众健康教育活动,以墙报形式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及防病治病卫生常识;每三个月,他会对慢性病种中的糖尿病、高血压病、重症精神病人一一下村随访;每个年度,配合卫生院完成每年一度的老年人体检和常住居民体检,背着设备跑个不停……

  “干一行爱一行,我愿意尽我所能为村民服务。”王大勇朴实的话语里,藏着一颗“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的杏林之心。(记者 赵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