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熊猫爸爸”张和民:为圆梦放弃美国“绿卡”(图)
//www.workercn.cn2014-08-06来源: 贵阳新闻网
分享到:更多

  放大熊猫“回家”

  2013年11月,两岁多的大熊猫“张想”从卧龙野化中心“毕业”,戴上了无线电颈圈,准备放归山林。

  笼门开了,调皮的“张想”迟迟不出来,用竿子轻轻敲敲,它才缓缓走出笼门,一路小跑,钻进了密林。

  张和民在一旁目送“张想”,眼中泪光闪烁。

  让大熊猫回归大自然,一直是张和民与同事们、乃至中国大熊猫研究者努力的方向,也是全世界熊猫爱好者的梦想。可是,张和民曾经遭遇过惨痛的失败。

  2003年,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启动了大熊猫野化培训第一期项目。2006年4月,五岁雄性大熊猫“祥祥”在卧龙的“五一棚”地区放归,成为第一只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

  放归很快就遭受挫折。当年12月,“祥祥”在野外与同类的争斗中受伤,中心把“祥祥”救了回来,等它伤势恢复后又放归野外。

  可是,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祥祥”的无线电信号停止了。人们急忙去找,发现的是“祥祥”冰冷的尸体。

  “听到时真是当头一棒。”张和民说。在他30多年的大熊猫研究岁月里,已是第三次为大熊猫流泪。事后,外界对他严厉指责,甚至家人也不理解,认为对“祥祥”的伤后放归是“让大熊猫去送死”。

  此后几年里,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一直笼罩在“祥祥”之死的阴影里。可是张和民顶着压力,继续进行大熊猫野化放归。他坚持认为,野化放归是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

  今年4月初,“张想”野化放归已经5个月了。按照监测工作计划,四川省林业厅启动了“张想”回捕工作。经过20多天的搜寻,在野外的一棵冷杉树上发现了正在努力爬树的“张想”。

  大家发现,“张想”毛色亮丽,体表无寄生虫,还“长胖”了3千克。这说明,“张想”的身体健康,已顺利通过了一个冬天的野外考验,基本适应了野外放归生活。

  体验结束,工作人员更换了“张想”的项圈等工作,就地放归。这一次,张和民笑得很开心。

  “‘十二五’期间,我们每年选择3至5只熊猫来进行野放驯化。争取能有8至10只大熊猫回‘家’。”张和民说,“我们这代大熊猫科研人只干两件事——圈养大熊猫繁育和大熊猫回归野外,这两件事足够让我干一辈子了。(记者 冯昌勇 余里)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