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熊猫爸爸”张和民:为圆梦放弃美国“绿卡”(图)
//www.workercn.cn2014-08-06来源: 贵阳新闻网
分享到:更多

  1992年,一个悲喜交加的年份。

  一只熊猫宝宝出生了,这是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第一只人工繁育的熊猫宝宝。张和民和同事们欢呼雀跃,因为这是他们十几年不懈努力的结晶。

  然而,就在180天后,熊猫宝宝突然死亡。

  “那种痛苦和绝望简直快令人疯掉了。”张和民回忆。

  1983年,22岁的张和民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当时正值箭竹开花,全国野生大熊猫普遍断粮,大熊猫家族面临严峻的考验。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到大熊猫受灾最严重的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工作。从此,他与这种举世闻名的古老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卧龙的圈养大熊猫只有10只,大熊猫繁殖研究工作非常艰难。一场暴雨,泥石流就把公路斩断,跟外面的世界绝缘,甚至吃不上菜、看不成病……艰苦的条件、枯燥的生活,吹熄了一群年轻人追梦的热情。与张和平同来的110个大学生,最后只留下了6个。

  1987年,张和民被公派到美国爱达荷大学攻读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硕士学位。他发现,美国科学家对他们国家大多数野生动物的种群情况、流行疾病和栖息地变化都了如指掌,而当时在中国,对国宝大熊猫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上世纪80年代,全世界都对圈养大熊猫的繁殖一筹莫展。”张和民说。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曾多次派遣外国专家到中国共同研究,十年间仅繁殖了一只大熊猫,而这只也只活到了两岁。

  他拿到毕业证时,学校表示,只要他们夫妻俩填一张表格就能领到“绿卡”。可是张和民认为,作为第一个在美国获得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管理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只有回国从事心爱的大熊猫研究,才是正确选择。于是,他婉拒了国外邀请,带着妻子回到卧龙。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