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快刀妙手潘瑞芹:曾为邓颖超、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出诊
//www.workercn.cn2014-01-10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2006年,一位越南女士来到广西,到处打问,甚至登报,寻找一个人。

    她要找的是一位中国医生。1969年,这位医生在他当时负责援外的桂林南溪山医院为她动了一个手术,挽救了她的生命。

    这位大夫是谁?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中日友好医院前常务副院长潘瑞芹教授。

    40多年过去了,如今,虽然潘瑞芹已85岁高龄,却耳不聋、眼不花。2004年,他还作为主刀医生,为一名23岁的女孩——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三苏木乡榆树坡村的牧民李梅,切除了她腹内的巨型肿瘤,康复后的李梅婚后甚至生了儿子。

    胆大巧创新

    “不怕!”——这是潘瑞芹对病人标志性的一句话。

    他获得同事最多的评价是:你真胆大!能做别人不敢做的手术。

    夜阑人静,一位病人被匆匆送到了中日友好医院急诊室。病人只有42岁,情况非常危急,肝硬化,脾肿大,血色素只有4克,食道还有出血。更糟的是,血库没有血了。

    等待血浆?延迟手术?潘瑞芹双眉紧缩,沉思片刻,毅然决定——马上做手术。

    血不够怎么办?从切除的脾脏中收集血液。但这还不够,再从病人的腹水中回收蛋白,输给病人。他的“创造性思维”决定了病人的存活:腹水也是体液,把腹水抽出来,过滤后,重新给病人输进去。

    片刻,病人血压竟然稳定了。再输入血浆,然后输入脾血……

    手术成功了。

    这样的案例举世罕见,潘瑞芹这样解释自己的“胆大”——

    “第一,病人体质状况比较好,40多岁很年轻,平时还能参加劳动。第二,病人切除手术必须输血,没有血怎么办,不能坐以待毙,就得想办法解决。以前我也取过脾血,我分析从病人肿大的脾脏中能得到五六百毫升的脾脏血。同时腹水也是体液,我们可以从中提取蛋白,然后补充到血浆中。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而且还是自体供血,没有免疫反应问题。”

    当然,潘瑞芹的熟练技巧也减少了病人的出血,并且快速完成手术。

    1998年,30多岁的沈阳全国劳模史继文左腹内长了巨型肿瘤。沈阳市政府对其病情非常重视,请了好多专家会诊,但手术时打开了腹腔又关上了,说切不了。从沈阳辗转多地,没有一个医院敢收。

    赶到中日友好医院的那天,恰巧潘瑞芹没出门诊。但是他不出门诊,往往也不离开医院,而是在医院各个科室、病房到处“闲转”。碰到史继文刚送来,负责医生介绍说:这位病人情况很差,很多医院都没有收。

    潘瑞芹一看,肿瘤在左下腹部。左下腹除了盲肠、输尿管,没有其他的脏器,顶多把盲肠切了。唯一的麻烦,就是手术时容易伤着输尿管。

    “收了!”潘瑞芹快人快语,用了6个小时,就切除了史继文腹内的肿瘤。这是一个巨大的神经纤维肉瘤,术后病人的输尿管也没有伤着。为什么没伤着?因为潘瑞芹提前采取了保护措施,“胆大”并不是蛮干,而是有可靠的依据,有成功的把握。

    “医者仁心,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要亲自核查,具体全面地把握病情,同时根据现实情况,作出适当的方案,组织好手术室、护士以及病人、病人家属的配合工作和思想工作。这样万事俱备,就能万无一失。”潘瑞芹曾为邓颖超、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诊,但不论对领导干部还是对平民百姓,小心谨慎永远放在第一位。

    治病兼治心

    “作为外科大夫,光知道开刀不行。很多病人情况复杂,年龄大的常常伴有很多慢性疾病。面临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负担往往较重,所以作为一个大夫,要懂得心理学,要学会给病人吃定心丸。”潘瑞芹常常这样对年轻的大夫和学生说,“我见过很多病人,本来恢复得很好,结果心理负担却成为影响其病情的负面因素。所以,对病人要解决思想工作,对瘤子不要害怕,采取正确态度,消灭种种顾虑,树立康复信心。”

    有一位北京女教师,当时42岁。乳腺癌复发,她哭着对潘瑞芹说:“潘教授,我不能死。我的孩子才两岁,我还有很多学生,我离不开他们。”潘瑞芹耐心劝说:“你别怕!振作起来,工作生活,该怎样就怎样。同时加强锻炼。”在他的开导下,女教师树立了信心,平稳了心态。她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坚持给学生上课,后来顺利康复了。

    “这与她放下思想包袱有很大关系,况且这是一个乳腺疾病,很多女性心思细腻,内心郁结,心里焦虑,吃不下,睡不着,抵抗力就下来了,乳腺疾病自然更容易产生。”潘瑞芹说,“医生不仅要有好的专科医疗技术,更应该有全科的知识。要能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要能中西医结合,要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中西医结合方面,潘瑞芹也作出了自己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他针对乳腺癌的病情轻重,提出了三种标准中药药方——瑞氏1号、2号、3号,分别针对轻、中、重三种病情。经过临床8000人次的治疗,效果很好,为中医药标准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我们是中国大夫,必须学习世界最先进的医疗知识,同时也不要忘了:中医是国粹。中医在调理上效果很好,在免疫以及抑制癌细胞上也有特殊疗效,所以中医在治疗肿瘤癌症上面很有前途。”潘瑞芹说。

    向病人学习

    潘瑞芹还有一个特别新鲜的“提法”:向病人学习。

    最熟悉病人病情的是谁?往往不是大夫,而是病人自己。为什么?因为病人对自己病情有最直接的感知,有最长时间的了解,寻求治疗的途径也最多。而医生往往要面对很多病人,很多日常琐事,所以在治疗病人时要虚心向病人学习。

    “年轻的外科大夫刚开始做手术时,因为做得少,自然做得慢。做得慢,导致病人躺在手术台上的时间就长,出的血就多。外科是一个实践性的行业,做得多了,经验丰富了,自然手术会越来越熟练,越做越好。所以,医生应该感谢病人,因为医生的医术并不仅仅是自己刻苦努力的结果,还有病人的奉献。”潘瑞芹说。

    不论地位高低,不论有钱没钱,潘瑞芹对待病人像亲人一样。有的病人没有钱,他签字,治疗好了,病人竟然悄悄地跑掉了。医院只好从潘瑞芹工资里扣除相关费用。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后悔过,该收的病人还是要收。

    2004年,75岁的潘瑞芹,两次从北京坐火车赶往内蒙古,为李梅切除了占据她体重一半的肿瘤,都是自费,而且事前就督促医院帮助解决其医疗费用问题。

    手术后,李梅的父亲万分感激,流着热泪到处发喜糖,告诉亲友,孩子的病根除了。他给潘瑞芹买了一个水果篮送过来说:“潘教授,我没有什么能够感谢你的,这点水果就代表全家对你恩情的感激了。”潘瑞芹说:“好,你放下吧。”没一会儿,他就把水果带到了病房,对李梅说:“这是你爸爸给你买的水果,你要好好疗养,静心康复。”并自掏腰包2000元,作为营养费给了李梅。

    就这样,潘瑞芹几十年如一日,快刀妙手,凭借精湛的专业技巧和一颗火热的心,为众多患者祛除病痛,屡屡创造生命奇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