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成钢:学生科研上热搜我最开心-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颜成钢:学生科研上热搜我最开心

2020-11-25 08:05:43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对我而言,32岁已经评上了教授、博导,这都算不了什么,我最在乎的还是我培养了多少学生,我培养了多少有潜力的人才。”

  说这话的,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颜成钢教授。这两年来,颜成钢凭借“互联网视频流的高通量计算理论与方法”项目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作为第一主持人员拿到了科技部“全媒体信息传播理论与基础服务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科研上可谓“硕果累累”。然而,颜成钢眼中,自己那个成立不到5年的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在学生人才培养上初见成效才是让他最开心的事。

(和学生们在一起 前排左四为颜成钢教授)

  学生科研上热搜,“我最开心”

  今年8月,一条“自动上妆系统提升证件照颜值”的新闻上了微博热搜榜,收获了2.2亿的点击量。

  新闻上说,该系统只对人脸化妆区域进行处理,不会改变人物的轮廓,化妆前后人物身份不会发生改变,图像的真实性会得到充分保证。同时,上妆程度与风格可根据需求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实用和美观的平衡。

  这其实是一位研二学生的科研成果,发表在一篇题为《于现实世界的身份不变人脸自动上妆网络》的论文上。而这篇论文被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收录。

  自己研究生的学术论文成了“网红”,完全出乎了颜成钢的意外。“当然了,让外界感受到学术研究与大众现实生活也可以很贴近,起到科普作用,我当然开心了。”

  在此之前,颜成钢创立的杭电自动化学院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还创了该校另一个纪录——一年之内,三名在读研究生获国际重要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

  “他们比我强,我当年在中科院读硕士、博士时,都没有拿过国际重要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颜成钢笑着说,对杭电这样的双非大学而言,在人工智能领域重要学术会议上与诸多学者专家竞争拿到最佳论文奖对他们更多意味着鼓舞和信心。

  做科研,“最好转化为育人资源”

  颜成钢坦言,自己在做科研、拿项目上确实很拼,“但我认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把做科研转化为培养人才的资源。”

  这些年,颜成钢团队屡屡拿到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成为别人眼中的“科研大户”。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做的项目多、重要,我的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研究了。”

(颜成钢在指导研究生)

  颜成钢实验室的研究范围包括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医学影像处理、生物信息处理等方面。“我尽量让自己的研究范围变得宽广,因为我从不限制自己学生的研究范围,只要他们感兴趣的,我都支持他们去搞。为了更好地指导他们,我的学习也不能止步。当然,如果我感觉自己指导他们在新的领域吃力的时候,我会为他们物色名师一起来指导。”

  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颜成钢的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除了博士生、研究生,也是本科生眼里的“圣地”。因为这里有一个SRT(HDU 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社团,主要是面对本科生。其实就是对本科生进行学术训练,就像对待研究生一样,而且会定期送这些本科生去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重镇交流、学习。

  “有人会问,实验室培养博士生、研究生已经很辛苦了,而且大家科研项目那么多,哪来的时间资源培养本科生呢?而且本科生相比研究生而言,论文、项目等科研成果产出较少,我招二三十本科生进行学术训练,价值何在?”

  颜成钢说,自己在山东大学读本科时,得到过一位硕士生导师的学术指导,在他的实验室里做实验,是这位老师指导自己使其明确了一生的研究方向,“现在自己有能力、有资源了,是时候反哺给社会了。这些本科生如果足够优秀将来可以进入我们的实验室深造,这样当然好,如果去别的大学读研或者去公司搞研发,其实也挺好,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何必分彼此?”

  导师新定义:“作人梯”

  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控制工程方向大三研究生孟祥松曾经是杭电本科生,在孟祥松眼里,颜成钢教授好比“人梯”。

  据孟祥松回忆,自己在大三时认识的颜成钢。自己对科研感兴趣,于是加入了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的SRT社团。每天都要写科研日志,每周都要开会谈阅读科研文献情况和科研进展,有时给颜成钢发邮件问问题,往往是凌晨1—2点钟收到回信,“动辄三五百字的问题分析,他太忙了,可是学生的问题他从不懈怠”。

  信心不足的孟祥松得到颜成钢的鼓励指导,确定了去清华大学搞人工智能研究的志向,并顺利考上。“现在我在清华的学习,一些研究习惯还是颜老师在杭电帮我建立起来的,我现在还在受益。”孟祥松说。

(颜成钢在实验室)

  颜成钢实验室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总是满满的。因为一进入这个实验室,就意味着拥有了去瑞士联邦学院理工学院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悉尼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研究所学习交流的机会。正是因为得到了全世界领域内知名学者的指导,实验室学生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呈现井喷之势。他们在领域顶级国际期刊(如 IEEE TIP)以及领域顶级国际会议(如IJCAI)上发表论文40余篇,多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奖。

  与世界知名研究所联合培养的模式让研究生们大大受益。

  文中开头提到的几位国际重要学术会议最佳论文获得者,都受益于“游学”经历。朱尊杰在杭电本科研究生学习的7年间,就有3年多时间在清华大学学习研究,还在戴琼海院士的实验室学习过。温洪发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交流研究过,吕彬彬在清华大学实验室做过研究。

  “我不管到哪里去,都想着怎样为我的研究生开拓更多的学习机会,我会央求我的同门,特别是那些学术上很活跃的人,一定要多多关照我的学生、指导他们,给他们创造更多学习研究空间。”颜成钢说。

  一位“学术咖”,何以在培养人才上如此上心?

  颜成钢说,自己读研的中科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所训是“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为国分忧、为民造福,当然包括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我在清华读博士后的导师戴琼海院士曾经跟我谈过,‘大学教授,首先应该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现在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颜成钢认为,导师和学生绝不能异化为“老板和打工人”的关系,“不应该是学生按老师的项目研究来做学习研究,我是按学生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就是尽量尊重学生的学术兴趣,因势利导,而作为导师,则尽其所能,为其提供研究资源和条件,导师导师,一个是指导,再就是服务。对学生当不求回报,学生将来成长发展了,只要回报国家社会,作为导师,一样会很开心。”(记者 高士佳 通讯员 程振伟 杨伟婷)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2019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揭晓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刘新圈:在民族文化中找到根和魂

    当年,从没去过草原的刘新圈凭着“一朵洁白的想象”,用一个小时就写出了火遍全国的草原歌曲《套马杆》。

  • 赶场“双十一”的欧美歌手

    在去年“双十一”晚会上,被我们亲切称为“霉霉”的美国当红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专程从大洋彼岸飞到国内来献唱的盛况想必很多人依旧记忆犹新。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回村创业 她让家乡荒山花果飘香

    循着山脚水泥路,绕过一弯不大的水塘,再翻过几个缓坡,极目之处尽是果树,在南方阴冷的初冬,绿意不减。果农在埋头忙碌着,有的在套果袋,有的在挖地里的芍药根。

  • “东超兄弟”:用实干圆梦“空中成像”

    他们一个叫韩东成,一个叫范超。2015年,一同步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一个学光学,一个学等离子体物理。在学期间,创业、创新的梦想,开始在两人心中萌芽……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