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入木八十年-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黄永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 入木八十年

2020-09-03 11:10:08 来源:北京青年报

  8月25日,“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此次展览共展出186幅版画作品,时间从上个世纪40年代跨越到90年代,囊括了黄永玉木刻生涯中的大事件和经典作品。因为疫情的原因,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中的一期,筹备了近一年的展览不得不延期至入秋,但赶在黄永玉97岁生日前一天开展,又无意中变成了一份特别的贺礼。

  黄老生日当天,执行策划人林佳斌在现场进行了一次导览直播,因为小恙入院的黄永玉按捺不住好奇心,特地通过女儿黑妮要来直播链接,这让林佳斌还小小紧张了一把。

  提起这位“90”后,人们大多熟知的是他的绘画和文章,恐怕并不知道木刻才是他的艺术之根。从16岁开始,他便以木刻谋生,新中国成立后,又担任中央美院版画系的老师,直至退休。就像他为展览写的文字里说的,看着那些跟着他走过千山万水的木刻板子,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怎么活过来的。

  从头到尾只提了一个要求

  直播结束第二天,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北京画院,见到了执行策划人林佳斌。林佳斌介绍,北京画院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览”已经持续了13年,黄老的艺术领域涉猎广泛,水墨、雕塑、陶瓷、紫砂、装置都各具风格、别开生面,但木刻一直是他视觉体系里的压舱石。尽管上世纪90年代后黄老不再从事木刻了,但他在现代版画史上依然占有特殊的地位。

  “黄老90岁在国博办了画展,94岁在中国美术馆办了紫砂壶艺术展,木刻展还是上个世纪50年代在香港办过,所以他对这次展览特别上心。”

  林佳斌原以为黄老这么大年纪了,未必会多管展览的具体事宜,因此主要跟他的女儿黑妮老师对接,但不久就发现黄老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看。比如展厅弄得怎么样了?要求发些照片给他看看;听说做了地铁广告,要求拍个照片看看;搞直播去不了现场,要求发个链接网上看看。

  除了好奇心,林佳斌和同事们还发现黄老有强烈的表达欲,“大家观展时会注意到,贯穿这次展览的所有文字都是黄老自己写的,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最初我们并没有这么设想,但跟黄老在沟通中感到他愿意说,也有精力。标题‘入木’那么大两个字是他亲自题的,序言《入木八十年》那么长,也是他自己写的。展厅里还有5幅关于木刻的感想和心得的书法作品,全部是他为这次展览专门书写的。”

  虽然关注展览的进程,但黄永玉并没有对这些晚辈们指手画脚,从头到尾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把妻子张梅溪出的童话书里的插图全部展出来。

  “张梅溪女士的这本童话叫《在森林中》,书的装帧设计,包括所有的插图都是黄老作的。因为展厅的限制,刚开始我们没有把这里面的木刻作品全选上。今年5月,张梅溪女士在香港过世,我们理解这些作品对黄老非常重要,就专门在展厅二层辟出一个小专区,还把那本书也钉在了墙上。”

  走过千山万水的木刻板

  黄永玉在《入木八十年》序言里说,他一辈子刻的木刻保留下来的大概有四百块,年轻的时候用厚帆布做成一个大背囊装上木刻板、木刻工具和一块十几斤重的磨刀石四处流浪,听到枪响背起背囊就跑。这些板子有如他自己一半的历史骸骨,不离不弃地跟到了他97岁。

  这些木刻板也深深震动了林佳斌和同事们,“木刻原板特别难得,这些板子中最老的跟随黄老有70多年了,我们选择其中品相和保存都较好一些的,在三楼展厅做了11块原板对照的展示,上面是作品,下面是木刻板,让观众可以得到非常清晰直观的感受。”

  展览开幕当天,因为疫情不能赴京,黄永玉的儿子黑蛮先生在香港发了一条微博,回忆几个月前他为展览整理父亲留在香港的早期版画木刻板,母亲张梅溪那时还健在,定睛望着这些木刻板默默不语。黑蛮说,当年父亲为花钱理发还是买木刻板发愁时,母亲让他去理发。等父亲理完发出来,母亲递给他一块新买的木刻板。这次展览中有100多幅作品都来自母亲20年前在香港整理装箱的收藏,但如今母亲已逝……

  林佳斌说他们看到这条微博时也非常感动,黄老与妻子从青年时期一路牵手走过,木刻曾是这个家庭谋生的手段,这些木板见证了他们漂泊厮守的岁月。

  学木刻的初衷

  为策划这个展览,林佳斌前期阅读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也与黄老和黑妮老师交谈。“黄老告诉我,他做木刻的初衷特别简单,就是为了养家糊口。他没受过科班训练,不是出身专业美术院校,就靠着野夫的一本《怎么学习木刻》,买了一套工具自学,刻好了作品就给报刊投稿。”

  这个时期,表叔沈从文对黄永玉的帮助很大,得知这个侄子特别喜欢木刻,常常写信鼓励他,还建议他从中国古典木刻里取法,做现代木刻。

  鲁迅当年新兴版画艺术,倡导木刻青年拿起刻刀当武器,进行革命斗争。而黄永玉当时的作品在斗争性和批判性上并没有那么强,虽然他也刻了流浪的妇人、没有鞋穿的小孩,但他自己说他的作品主要从感受出发,描述身边的景象,更多地是想真实地表达生活和情感,不会刻意强调什么主题。也因此,他四五十年代的作品在后来受到一定的质疑。

  “黄老有一幅作品是为女诗人陈敬容的一首诗作的插图,叫《逻辑病者的春天》,非常抽象的木刻,即使现在看起来也很‘当代’。但在特殊时期,这幅作品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拿出来批判,说充满了资产阶级思想,没有斗争性,不过黄老自己倒是很喜欢。”

  林佳斌认为这可能跟黄永玉的经历和性格有关,“他从少年时期就开始漂泊,由凤凰到福建,在江西遇到了他的妻子,又一起辗转去了上海、台湾和香港,最终来到北京。他听说我是泉州人,还跟我说当年他在泉州留了5年的级,同学有250个。老来都这么顽皮,年轻时候更可想而知,要不然也不会和弘一法师有那么随性有趣的对话。”

  黄永玉自己也在展览中说,他从艺态度跟文学态度一样,依靠的是永不枯竭的故乡思维。

  为齐白石刻肖像

  来到北京,进入中央美院教书,是黄永玉木刻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个决定受到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雕塑家郑可,一个是表叔沈从文。

  “沈从文给他写信鼓励他回来,说这是新中国新政府,是新的希望。黄永玉带着家人先来北京考察了一次,见了沈从文。毕竟要举家搬迁,而且北京他从来没有来过,考察完他就决定定居北京。我们在三楼展出了一张当时他见沈从文的合影。”

  中央美院成立后,当时的院长徐悲鸿要求所有的老师都必须学习素描,黄永玉来了美院也不例外,同时他又接触了国外的木刻家,受到苏联木刻的影响,作品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多是偏民间和装饰的风格,有漫画的变形;到50年代出现了一批手法细腻题材重大的作品。毕竟是中央美院的老师,身份不太一样了。”

  学校还派黄永玉去荣宝斋学习中国传统的水印套色技法,最终创作了两件重要的作品,一件是齐白石肖像,一件是阿诗玛系列。

  “当时黄永玉去拜访了齐白石,拍了一张照片,又画了一张速写,回去后刻成木刻。他在荣宝斋做成三张水印套色,拿给齐白石看,齐白石很高兴,自己收了一张,给黄永玉题了一张,有亲笔题字的这张他一直保存到现在。”

  林佳斌笑着说,刚开始黄老还不太愿意拿出来,强调是孤品。但因为齐白石是北京画院的第一任院长,在这里展出比在任何地方都更有意义,于是好说歹说,黄老终于点头答应了。

  原本黄永玉想赴现场亲手将这幅作品挂上,不巧身体出了一点小问题没能如愿,因此这件作品是整个展品中最后运到场地的。

1 2 共2页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珠峰脚下,他用脊背托起致富“金饭碗”

    十几年的奋斗,旦增欧珠已经做成了很多产业项目,他也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和贫困家庭优先加入进来,为他们免费培训、提供吃住和就业岗位,让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过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

  •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方”

    在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见到小方时,她刚结束暑假最后一期生存挑战营。炎炎夏日里与孩子们5天4夜的朝夕陪伴,让这位90后姑娘的皮肤晒得黝黑,但她的脸上却丝毫不见疲惫。特别是聊起“野生君”,立马元气满满。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