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学教授杨柏云:花在哪开,我就去哪-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二十九年醉心兰科植物研究——

南昌大学教授杨柏云:花在哪开,我就去哪

2020-09-02 09:05:12 来源:人民日报

  大黄花虾脊兰,全国野生资源现存量不足300株。日前在赣、湘、皖三省的深山密林中,却长出近万株新苗,标志着其人工繁育取得重大突破。

  29年醉心兰科植物保育研究,13年扎根山野遍寻兰花踪迹,5年潜心破解大黄花虾脊兰的繁育奥秘……走遍山山水水,南昌大学教授杨柏云(见图,本报记者戴林峰摄)对各类兰科植物的分布了然于胸;为拯救珍稀濒危兰科植物,他带领团队攻克了重重难关。

  “保护珍稀濒危兰科植物,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每年超过1/3的时间开展田野调查,蚂蟥叮咬、路遇毒蛇、被岩壁划伤……寻找兰花的路上,杨柏云吃过不少苦。但他却说,当幽幽兰香沁入心脾时,总觉得甜、觉得值。

  不久前,杨柏云采回了一株极为罕见的毛萼山珊瑚。

  毛萼山珊瑚是种腐生兰花,很难寻找,仅在每年开花的十余天里才可能被发现。接获线索后,杨柏云背起液氮罐便出发,驱车700多里,最终在罗霄山一处溪涧旁寻到了它的踪影。未成想,这株毛萼山珊瑚,竟有1米多高,拇指大的黄花开得美艳极了。

  “花开有时,花落无期。误了一次,就会错过一年。”杨柏云说,“保护珍稀濒危兰科植物,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

  以兰会友,与人同香。这些年,杨柏云帮助多个自然保护区和基层林业单位编纂兰科植物名录,与许多山民和基层林业工作者结成了“金兰之交”。在他的带领下,一支近200人的义务调查队逐步形成,足迹遍及江西1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旦在野外遇到兰科植物,大家便拍照分享。自2007年主持国家级重点课题“江西省野生兰科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以来,杨柏云团队把江西兰科植物种类从80余种丰富到205种,其中大多数线索来自“兰友”。

  5年前,一位相识甚久的林业工人传来张照片,让杨柏云眼前一亮——大黄花虾脊兰!

  “试验没有捷径,只有重复、重复、再重复”

  杨柏云即刻动身,在井冈山密林中徒步穿行十几公里,一抹金灿灿的亮色映入眼帘,顾不上湿滑的青苔,杨柏云侧身匍匐,对准镜头——叶片硕大翠绿、花序修长明艳,杨柏云心中笃定,这就是大黄花虾脊兰。

  “叶面上的每一条纹路,我都要拍下来。”杨柏云暗下决心。彼时的大黄花虾脊兰已被列入极小种群保护名录,濒临灭绝。

  “存在,就是希望!”杨柏云将标本带回实验室,立即开展繁殖生物学试验,可起初并不顺利。“万粒兰花种,萌芽仅二三。”杨柏云介绍,广种薄收是兰科植物的典型特征,由于缺乏胚乳,种子无法实现营养自给。加上大黄花虾脊兰未能发展出自花授粉和无融合生殖等保障机制,近交衰退风险大,无菌条件下的萌发时间长达120天以上,萌发率仅18%。

  如何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他想到了共生真菌。但要想从数以万计的真菌库中,找到与大黄花虾脊兰最匹配的那个,无异于大海捞针。

  “试验没有捷径,只有重复、重复、再重复。”自那以后,杨柏云的实验室常常灯火通明,历经上千次重复试验,一种高度匹配的共生真菌终于出现,能促使大黄花虾脊兰的种子在30至60天内突破种皮。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但寻找更多共生真菌的试验并未停止……

  “希望珍稀兰花绽放在更广袤的山野中。”杨柏云身后的中国地图上,江西井冈山、湖南崀山、安徽泾县等地被标注了金黄色圆点。去年年底开始,杨柏云培育的近万株大黄花虾脊兰被分批移栽到这些地方。

  “在花的世界里,感觉不到辛苦和累”

  兰花可在地上、树上和石上生长,广泛分布在地球除两极和沙漠以外的每一个陆地生态系统中,是植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杨柏云说,能让深谷幽兰留下馥郁芬芳,是件很幸福的事。

  杨柏云投身兰科植物研究,与学生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30多年前,他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被介绍到生物园勤工俭学。谦谦君子,幽幽如兰,学校里倾心兰花的教授格外多。时隔多年,老先生们提兰吟咏的场景仍令杨柏云记忆犹新,从屈原的“纫秋兰以为佩”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些故事让他着迷,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感染。

  大学毕业后,杨柏云回到江西。在南昌大学生物学系,他潜心治学,和兰花一样生根、开花、吐纳芳华,相继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科普先进个人,被聘为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兼兰花分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植物学会理事长。

  半生情系草木深,57岁的杨柏云已两鬓斑白,仍每天驻扎在实验室。“在花的世界里,感觉不到辛苦和累,因为生命是相互依存的。”杨柏云说,对极危兰花的保护也同样如此,把它们从濒临灭绝的边缘拯救回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将其融入人们的生活,实现更深层次的保护。(记者  戴林峰)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叶锦添:创作就像“打跟头”

    8月29日,受山下学堂邀请,叶锦添给学员们上了一堂名为“新东方美学”的大师分享课,分享了其二十年来的美学心得。

  • 达达乐队:“只为了上一次再见”

    阔别15年,达达乐队把回归后的第一首歌取名为《再·见》感动了无数人;在《乐队的夏天2》中,达达乐队又以一曲《南方》唱哭了无数人。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方”

    在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见到小方时,她刚结束暑假最后一期生存挑战营。炎炎夏日里与孩子们5天4夜的朝夕陪伴,让这位90后姑娘的皮肤晒得黝黑,但她的脸上却丝毫不见疲惫。特别是聊起“野生君”,立马元气满满。

  • 于冬:电影创作要抒写国家历史

    在刚结束的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记者专访了博纳集团董事长于冬,他谈了今后新主流电影该如何发展。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