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清远:“正人君子岂能被鬼袭击”-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纪晓岚第六代后人纪清远做客青睐讲座,讲述真切、生动的文达公故事

纪清远:“正人君子岂能被鬼袭击”

2018-04-27 09:53:35

  《阅微草堂笔记》里小故事讲大道理

  文达公自己的著述并不多,因为他这一生主要是为公家工作,《四库全书》就花费12年时间。

  他自己著作的比较有名的是《阅微草堂笔记》。文达公在世的时候,大家如果提《阅微草堂笔记》,我说这提法不对,因为他活着的时候写了很多笔记小说,比如《滦阳消夏录》《姑妄听之》和《槐西杂志》等,零零散散,分成几类。文达公去世以后,他的学生们把老师的这些生前遗作结集出版,定名为《阅微草堂笔记》,所以他在世的时候没有《阅微草堂笔记》这个名字。

  阅微草堂是文达公的堂号,所以学生们将其取名《阅微草堂笔记》,里面全都是小故事,你们可以看一看。虽说是乾隆盛世,但背后也隐藏着尖锐的社会矛盾。文达公对当时的世风日下深感痛心疾首,所以这些小故事里,贯穿的一个思想就是“劝惩”,强调因果报应。连鲁迅先生都惊叹“他生在乾隆间法纪最严的时代,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上不通的礼法,荒谬的习俗,以当时的眼光看去,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一个人了”。有些小故事确实是特别有教益,说一个人干坏事不会得好报,在该小说的描述中,有现世现报的,还有来世再报的。

  还有富有洞察社会和哲理的故事。比如,他在一个小故事里边提到姚安公,也就是我的七世祖纪容舒。姚安公那时在南新仓做监督,南新仓是国家粮库,有一天忽然墙塌了,姚安公命人挖开,发现一个大洞,下边有很多被砖压死的老鼠,大的体形几乎像猫一样。原来,墙倒是因为老鼠长期在墙下打洞,繁殖越来越多,洞就越打越大,以至于墙下全被掏空了,时间一长,地基空虚,所以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压力。他就利用这个小故事,说起唐朝的安史之乱。我就想,现在是不是也一样?如果人们都在无限地扩大自己的利益,社会这个大厦要这么干的话,终将有一天就会倒塌,对谁都不利。所以我觉得在当今社会,人们要自律,不要破坏自然生态。

  所以我觉得文达公是一个学者,他又是一个有文化、有担当精神的人,是个社会责任感极强的人,当时他也是主张宽政。比如说有一年河北省周围发生蝗灾,几万灾民到京城周围要饭,他就写了11道奏折,恳请皇帝开仓,打开国家粮库赈灾,稳定社会。

  作为一个官员来讲,文达公是宽正的一个人,他特别强调教化,劝诚劝善,强调人们读书,而且要读经典的书。他讲了一个故事,说村里有一个老学究,夜里碰到一个鬼,与鬼生前认识,于是一起走,走着到一个屋子前,鬼说这屋子里放着很强的光,里面一定住着一个了不得的人,有德有才有学问。两人继续走,遇到一个屋子,鬼说这里也住着读书人,但是光芒不如前面那个。老学究就问鬼是否看过他的屋子,是不是也是光芒万丈,鬼说你的屋子我见过,不但没有光,还冒黑气。老学究气坏了,问为什么,鬼说你看的书不是好书,都是一些高头讲章之类太功利、太实用的书。而那些让房间光芒万丈的人,都是读最经典的好书,他们才是有大学问的人。

  所以现在我们读书也是问题,我看到很多厚黑学之类的书流行,教人们如何整垮竞争对手,这叫好书吗?还有现在进口的一些乱七八糟的动画片,一点品位和教育意义也没有。所以,我认为读什么书非常重要。好书没读过,你不知道好坏,过去的经典你开始可能读不下去,但是在一些注释的帮助下,可以慢慢理解这些精华。就像年轻人开始不懂京剧,慢慢看,到了一定岁数有人生阅历以后,就觉得京剧太深奥了。人生是有限的,时间空间都有限,地球这么大,不可能什么都经历过或者每个地方都去过,只有靠读书这种间接知识来丰富自己。

  《阅微草堂笔记》的文笔和《石头记》《聊斋志异》有异曲同工之妙。不是从个人情感出发,更多的是宣扬社会教化。因此《阅微草堂笔记》更了不起。写小说不能直言,文达公在这部小说里边写的都有点不像小说了,他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很清楚,但他这么写是出于责任,出于文化担当精神。它的价值,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还是更高一筹,所以我觉得应该尊重这个前人,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家规家训应该传承下去

  相比那些贪官腐吏,文达公是一位清廉而正直的官员,并先后五次出掌都察院。2015年年底,中纪委和监察部网站搞了一个全国传统的家规家训专题,当时中央有精神,就是要强调传统家规家训,因为现在教育问题是个大问题。教育问题主要从家庭开始,很多家长希望孩子上个好学校,这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整天打架骂人打麻将,你这样的家庭还能好得了吗?

  有关纪氏家训有些故事,比如姚安公对子女的教育是很严格的,文达公任福建主考官,他曾去福建看望儿子。大家到一院落内,安排老人的住房,传说某屋闹鬼,但是姚安公不信邪,还以此教导儿子,“人的心思,慈祥为阳,歹毒为阴;心底坦荡为阳,阴险为阴;正直公允为阳,私心曲理为阴。所以易象中以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如果立心正大,充满阳刚之气,即便有妖邪魅,正人君子岂能被鬼袭击?”

  姚安公有古君子之风,教育儿子在做主考官时,一定要公正。纪家后代绝对不能干这种坏事,家庭教育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父亲曾经说过,家族的很多规矩都是从文达公那时传承下来的。文达公使用和收藏的器物包括小工具都留存在家里,遗留给子孙,铭文就成为我们行为的座右铭,祖祖辈辈传承下来。

  文达公特别喜欢砚台,他的书斋还叫“九十九砚斋”。他对后代的教诲往往在器物铭文上体现出来,比如他有一方砚台,砚铭文为:“石出盘涡,阅岁孔多。刚不露骨,柔足任磨,此为内介而外和”。介是坚硬的意思。内介,内里面坚硬,表面上柔和。他实际上是比喻人的品格和性格,拿石头来说,不是就事论事,说石头的优点、石头的性格,实际上说的是人,人就应该是内里坚硬,外边柔和,内方外圆,这是文达公一个做人的原则。他有很多方砚台,每砚必铭,许多铭文都表达出了他的观点。

  还有《尺铭》,他曾在一把常用的木尺上刻了四个字:“守正规直”。他把尺子形容为立身处世的标杆,将刚正率直、严守规矩作为理想的人格追求,以此来告诫子孙后代,做人做事既要像尺子一样正直,又要恪守准则和规范。

  《掸帚铭》中则说道:“帚有秃时,尘无尽期。然一日在手,则当一日拂之。”

  《小秤铭》中说:“老聃折衡,使民不争。然不能使物无重轻,终不如持此以平。”持此以平是文达公的处世原则,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多次提及“持平之论”。

  这些铭文就成为我们行为的座右铭,祖祖辈辈传承下来,告诫子女要做一个正直清白的人,要好好学习,这就是家训。我想今天不仅仅是对纪家,对于全社会来说,看到这些铭文家训,都会有所感悟。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一种深刻体现,需要传承下去。

  文达公还经常写对联,如“规矩人能授,方圆我自为”,都很有哲理。他还曾给自己写了一个自挽联,总结自己这一辈子,挽联写道:“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他说自己服官50余年,在夹缝中求生存,但是要内里坚硬,外表柔和,一个人要给人印象是外表柔和,但不是里外都柔和。为人处世不能没有原则性。

  互动

  问:在您年轻的时候正好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对纪晓岚的评价不是特别高,我想知道这种评价对于您来说,会不会有压力?

  纪清远:在老版本的《辞海》中,说纪晓岚是宣扬迷信,只会歌功颂德的封建官吏。作为代表国家的《辞海》,竟这样简单武断而非客观、公允地评价历史人物,我真是怀疑这些编写人员到底有没有学问?

  我七岁左右,得知是纪晓岚后代,但是小时候并不关注,“文革”中人们根本不知道纪晓岚,所以我们几家也没受到什么冲击。我真正关注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90年代初期加深,因为我认识一些沧州地区的学者,他们专门研究文达公史料,还要出纪晓岚全集,特别是这个电视剧的播出,他名声更大了。

  作为他的后人,我想给大家传播真实的文达公,而不能使人们对他的认识仅仅停留于戏说。说实话,一个国家民族如果成天沉浸在娱乐之中,这个国家就完了。有一年我参加政协委员的一个视察活动,看到了文化产业的产品——游戏机,卖得好极了,我当时说谁是最受害的群体?孩子们。

  文并整理/本报记者 张嘉 实习记者 周子璇

  摄影/昂昂麻

1 2 共2页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 热点人物

    钟扬: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詹姆斯:请将球交给我

      终场红灯亮起的那一刻,詹姆斯接受着队友的疯狂拥抱。詹姆斯的确像个皇帝那样统治着整场比赛,他全场贡献了44分、10个篮板和8次助攻。比赛中詹姆斯24次出手命中14球,罚球线上15罚全中,像个球场中孤独的高手,一人扛着骑士不断前进。

  • “饼皇”卡佩拉冠绝全场

      本场比赛火箭队中表现最为出色的并不是全能王哈登,更不是助攻王保罗,而是另有其人,他就是瑞士大前锋克林特·卡佩拉。比赛之前卡佩拉喜气洋洋地穿了一件印有中文“饼皇”字样的T恤,显然是某一位喜爱他的中国球迷赠送给他的礼物。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陈安宁:“汽车+AI”将成为车企进化的关键变量

      在陈安宁眼中,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过去短短几年内,以GPU为代表的智能硬件的突破,让人工智能从过去简单的算法进入了大数据深度学习为核心的AI世界。

  • 王金丽:甘为脱贫致富“牛”(图)

      王金丽是李店乡第一个养奶牛的人。2004年秋天,在新疆打工摘棉花的王金丽,偶然看到周围住户排队打鲜奶,这个场景深深触动了她。“当时我们通渭县很少有人喝过鲜牛奶。”这让王金丽看到了巨大商机。回乡后,她从亲戚朋友处筹到1万元现金,买了一头奶牛,从此走上了养殖路。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