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学者 · 名家

33年钻研,首创多项中国油化科技

王中华: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2018-02-08 09:01:03

  石油事关国家安全。实现深层的油气突破,成为实现中国石油资源接替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深井超深井及非常规钻井技术的快速发展则是最重要的实现方式,而钻井液技术是保证安全、快速、高效钻井的关键。

  早在多年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王中华,就围绕非常规钻井的需要,着手开展油基钻井液及页岩气水平井水基钻井液研究,油基钻井液已普遍应用,水基钻井液也在现场应用中初见成效,有力助推中原钻井成功钻探世界海拔最高井、亚洲第一深井。

  “钻头不到,油气不冒。深井、超深井钻探,可谓深一分、难一分,深一分、险一分。”王中华说。

  “铁人”精神,是我的动力

  在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的一间实验室里,陈列着一瓶特殊的样品:AMPS。通俗地说,AMPS是一种新型、高纯度的有机化工单体,化学名称为高纯度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AMPS的诞生在中原油田的油化科技史上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专家们称它“在推动油田化学品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1999年7月17日,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第七届工业表面活性剂学术会议上,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走上主席台,宣读《2-丙烯酰胺基-2-甲基磺酸多元共聚物研究》学术报告。全新的思路,精辟的见解,科学的论断,赢得了20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热烈的掌声。绝大多数与会代表还清楚地记得,在1998年青岛举行的第六届年会上,也是这位年轻人精彩的报告,给大家留下了不能忘怀的记忆。

  这个年轻的学者就是王中华,当时已经是中原油田钻井泥浆技术研究所的总工程师。中原油田钻井泥浆技术研究所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的前身。

  现年53岁的王中华衣着朴素、性情随和,处处透出他的憨厚和淳朴。但翻开油田科技发展的历史档案,上面记载着他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却是那样的光彩耀眼:

  他主持的羧甲基淀粉生产新工艺、SAF油井水泥减水剂研制,获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主持的磺化单宁降粘剂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主持研制的高纯度2-丙烯酰胺基甲基丙磺酸(AMPS),生产工艺属国内首创,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国家级新产品。

  气体钻井可循环泡沫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创新形成了强抑制、强吸附、强包被成膜泡沫液体系。

  他主持的《乙烯基磺酸盐及钻井液体系研究》,由于独特的分子设计,其抗温抗盐效果,使泥浆处理剂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属国内首创。

  他研制的油井水泥减阻剂(SAF)和有机化工单体(AMPS),均填补国内空白。

  ……

  粗略地统计一下,截至2000年,王中华先后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8项通过省部级鉴定,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十多次获得局科技进步奖。

  王中华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撰写论文、技术报告250多篇,在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的有220余篇,100多万字。世界权威的化学杂志《美国化学文摘》和石油杂志《美国石油文摘》摘发王中华论文20篇。在因特网上多个数据库存中可以查到他署名的学术论文260余篇。2001年4月,他主编的《油田化学品》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他又受命主编《油田化学品实用手册》,这是一本较有权威性的工具书。国家科技部的有关领导听了王中华的学术报告以后,称赞他这位中国化工学会会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科学工作者”。

  王中华以“铁人”精神从事科学研究,为油田的勘探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嘉奖。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劳模、五四青年奖章、中原油田劳模、十佳文明员工、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60多项荣誉称号。

  科研,是我的生命

  王中华取得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与他着魔般地工作分不开。

  “每天早上7点之前,他肯定已经在办公室了。周六和周日从来没见他休息过。”从 1991年就跟着王中华一起干的孙举说,这么多年,没见他改变过。

  熟悉王中华的职工群众一直称他为“着魔式的科技攻关者”“新一代铁人式的科技工作者”。

  1985年,王中华毕业分配到中原油田,从事钻井液研制工作。钻井液俗称泥浆,被喻为“钻井的血液”。中原油田的地质复杂,油藏埋藏深、温度高、含盐量大,属特低渗透型断块油田,对钻井液质量技术要求非常高,不同的区块油田,对钻井液质量技术要求非常高,不同的区块、同一区块不同开发阶段,各自需要的泥浆都大不一样。要让泥浆既压不死井,又能保障钻机安全,必须迅速解决泥浆技术质量问题,才能遏制住井喷和泥浆压死油井的现象发生。正处于高速开发的中原油田,首要的科技任务就是研制适合本油田复杂钻井特点的泥浆药品了。而这一重担恰好落在刚刚年满20岁的王中华肩头。

  “科研,就是我的生命。总觉得时间太不够用了,那么多读不完的书籍资料,那么多面做不完的化学实验。”王中华回忆当年刚参加工作时,油田生产中不时冒出难题等待解决,他没法按部就班去工作,只能“只争朝夕”。

  1989年,王中华主持进行SAF油井水泥减水剂的研究。当时国内没有可借鉴的资料,他查阅了许许多的外文资料,做了2万多字的阅读笔记。酷暑之中,他每天都进行五六套试验,最多时,同时开动4台反应设备,在仪器旁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

  王中华当时做的实验不仅受有毒气体侵害,还有爆炸的危险。一次,他在进行中试试验中,突然一个反应釜喷出了大量的甲醛气体,霎时弥温了整个车间,随时可能发生的爆炸威胁着在场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王中华让几十名试验人员迅速撤离现场,自己却勇敢地抓起冷水管向反应釜冲去。在强大的冷水流的冲击下气体慢慢收拢了,王中华不担控制了爆炸的发生,而且取得了试验的第一手资料,为中试成功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经过刻苦攻关,SAF试产取得了成功。由全国10多名专家参加的科技鉴定会认为:此项产品与工艺属国内首创。

  王中华在一种新产品研制成功后,总是来不及放下庆贺的酒杯,就瞄准新的目标,去攀登下一个新的高峰。在长期钻井现场观察和地质资料研究中,他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能否研制一种化合物,能够提高耐高温、抗盐的能力,用来大幅度提高泥浆药品的适用性能。后来,一个大胆的构想逐渐形成,他要用高分子聚合方法寻找这种理想的化合物。

1 2 共2页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2017让我们一起回味朋友圈里那些感动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孙涛:喜剧,离观众近些更好

      12次春晚之旅,演保安、演工人、演士兵,角色都不大,但一直紧贴着普通人的生活。2009年,孙涛在春晚舞台上梗着脖子喊了一声“我骄傲”,喊出了“劳动者最光荣”的自信派头,也为自己喊出了一个标签。“‘我骄傲’那句词儿,我觉得挺不错,因为生活中很能用上、能当作玩笑,特别接地气。”孙涛说,“其实每个作品我们都在寻找这样的语言,但是很难。”

  • 朱军董卿撒贝宁缺席今年春晚

      昨天下午,2018央视春晚节目组通过官方微博公布了备受关注的主持人阵容,延续“北京主会场+各地分会场”的直播模式,主会场设5位主持人,分会场8位主持人,共计13人,和去年如出一辙。观众熟悉的朱军、董卿和撒贝宁此次没有出现在主持人阵容中。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张焱升任奔驰销售公司执行副总裁

      北京青年报记者日前从奔驰销售公司获悉,根据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派驻干部内部轮岗的管理规定,2月1日张焱正式接替李宏鹏,履职北京梅赛德斯-奔驰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

  • 宗庆后:我是从底层崛起的凡人(图)

      宗庆后,1945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87年创立杭州上城区校办企业经销部,1991年成立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现任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