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学者 · 名家-中工网

人物

学者 · 名家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黄旭华:“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2017-12-26 07:56:12

黄旭华在中船重工七一九研究所办公室(十一月二十三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摄

  47年前的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我国仅用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

  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强军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难掩激动,泪流满面……正是包括他在内的无数人的艰辛付出,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由此,黄旭华的名字与核潜艇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再往后,不少人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但黄旭华婉拒美意。这个为了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九旬老翁,哪里在乎什么名头,他只是觉得:“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一份创业情——

  “研制核潜艇将成为我一辈子的事业……”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1958年,面对当时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面对苏联领导人“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的“劝告”,毛泽东同志一声令下,我国正式启动研制核潜艇。

  同年,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因其优秀的专业能力被调往北京,参加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论证与设计,“我那时就知道,研制核潜艇将成为我一辈子的事业。搞不出来,我死不瞑目!”

  最初,核潜艇研发团队只有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谈起理想,大家都豪情万丈,再看现实,却是一穷二白……当时,美国、苏联等国家已先后研制出核潜艇,但这一切都是核心机密,黄旭华这群年轻人很难拿到哪怕一点现成的技术资料。核潜艇到底什么样,谁也没见过;里面什么构造,谁也不清楚。唯一知道的就是它威力巨大——一个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潜艇航行6万海里,这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新中国国防来说极为重要。

  连基本的研制条件都不具备,还能干得起来?黄旭华和同事们才不管这些!

  没有知识积累,他们就大海捞针、遍寻线索,甚至靠“解剖”玩具获取信息。

  万事开头难,黄旭华和同事们一边对国内的科研技术力量调查摸底,一边从国外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模型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把玩具拆开、分解,他兴奋地发现,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竟与他们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推演出的设计图基本一样。“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设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没那么神秘。”从此,黄旭华更加坚定了信心。

  没有现成条件,他们就“骑驴找马”、创造条件,甚至靠着算盘打出一个个数据。

  “绝不能等有条件再说,有驴先骑驴,什么时候有马了再骑马,总比停在原地好!”研制核潜艇,要运用各种复杂、高难度的运算公式和数字模型。如今的计算机一秒钟能计算上万次,但在当时,黄旭华他们连计算器也没有,只能用算盘、计算尺。谁曾想到,这些体量巨大的关键数据,都是大家用一把把算盘噼里啪啦打出来的。为了保证计算准确,黄旭华将研制人员分成两组,分别单独进行计算,获得相同答案才能通过,出现不同结果就推倒重算,“我们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争分夺秒地计算。”

  对核潜艇来说,稳定性至关重要,太重容易下沉,太轻潜不下去,重心斜了容易侧翻,必须精确计算。然而,艇上的设备、管线数以万计,如何才能精密测出各个设备的重心,调整出一个理想的艇体重心呢?

  因陋就简,勤能补拙。黄旭华想出了现在看来十分“笨拙”的土办法:把科技人员派到设备制造厂去弄清每个设备的重量和重心,设备装艇时,在艇体进口处放一个磅秤,凡是拿进去的东西都一一过秤、登记在册,大小设备件件如此、天天如此。有人嘀咕:“我们是来干大事业的,做这些初中生都可以做的小事,大材小用。”黄旭华抽出时间挨个谈话,他说:“每个人手中的每一件小事,最终都归结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性能上;稍有不慎,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正是这样的“斤斤计较”,使得这艘排水量达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毫无二致。

  一腔凌云志——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时刻严守国家机密,不能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一辈子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干一辈子,就算犯错误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打扫卫生。”进入核潜艇研制团队之初,面对领导提出的要求,黄旭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隐姓埋名,就意味着要甘做无名英雄,意味着自己的毕生努力可能无人知晓。对这一点,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丝毫没有在乎。

  “一年刮两次7级大风,一次刮半年”“早上土豆烧白菜,中午白菜烧土豆,晚上土豆白菜一道烧”……1966年,黄旭华和同事们转战辽宁葫芦岛。在当年,这是一座荒芜凄苦、人迹罕至的小岛。岛上粮食、生活用品供应有限,同事们每次到外地出差,都“挑”些物资回岛,最厉害的“挑夫”,一个人竟从北京背回23个包裹。

  就是在如此环境里,黄旭华顶着“文化大革命”中的各种干扰,带领设计人员攻克一个个难关。他表现出高超的技术总领和科学创新能力,为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艇型是“水滴型”。美国为实现这种艇体构造,谨慎地走了三步:先把核动力装置装在常规潜艇上,建造水滴型常规动力潜艇,再把两者结合成核动力水滴型核潜艇。我们是不是也要三步走?“必须三步并作一步走!”黄旭华大胆提出,既然国外已成功地将水滴型艇和核动力结合,就说明这条路切实可行,“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国国力薄弱,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在他的主导下,中国“三步并成一步”,直捣龙潭。

1 2 共2页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尹文卓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十九大代表风采录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韩宏升:办一家真正属于员工的企业

      “请您放心,我绝对办一家真正属于员工的企业!”河北瑞兆激光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经理韩宏升曾对迁西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蔡立军自信地做过这样的保证。如今,公司创办11年来,从一个只有6人的小作坊,成长到今天国内激光再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没有辞退过1名员工。

  • 转型·融合·成长——三位台商的“年账盘点”

    岁末之际,商家都得盘点一年经营情况,几位在大陆不同地区投资兴业的台商也跟记者算起了“年账”。受大陆迅速成长的内需市场、“一带一路”新商机等因素的激发,这一年台商们继续搭乘大陆经济发展快车,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生意越做越红火,信心也愈加增强。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