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宁肯:我另一双眼睛睁开了
//www.workercn.cn2017-06-15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冯康和柳传志贯穿全书

  “他们所有的故事差不多都在历史的褶皱中,但历史不会静止不动,总有人从褶皱中走出来。”

  《中关村笔记》有两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一个是冯康,一个是柳传志,“这个选择本身代表了我对中关村的看法,他们天然构成中关村的基石与厦宇,有多深的基石就会有多高的大厦。”

  尽管冯康独立创造了有限元法,自然归化和自然边界元方法,开辟了辛几何和辛格式研究新领域,为组建和指导我国计算数学队伍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之前在宁肯的记忆版图中是个空白。

  宁肯自然没有见过大数学家冯康,他早在1993年就走完了73年的人生路。就在接受中关村选题的同时,宁肯恰巧被中国作协拉进了中国科学院“创新报国70年”报告文学项目。当一位院士介绍冯康时,对宁肯却掀起了一场巨大的冲击波,“他在国际上名气很大,但是中国人几乎都不知道,这种现象本身就特别有意思。”

  冯康的神奇之处正是打开中关村秘密的一把钥匙。让宁肯着迷的是,冯康当年已经站在世界最前沿,他如何带博士?如何进行科学探索的?“过去,我们的文学很少去关注这样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过程恰恰很文学。”宁肯还思量着,各种写中关村的著述,都没有从科学角度来深入。但冯康和学生们的科学探索过程,恰恰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底蕴,是中关村发展的基石。

  采访柳传志,甚至几乎不会成为现实。最后是有关部门出面,才说动了柳传志。但第一次采访,宁肯分明察觉到对方有着公事公办的客套。

  宁肯的一部小说《三个三重奏》让他赢得了和柳传志对话的权利。这本书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送给传奇企业家的。他曾经天真地猜想,柳传志会看的可能性只有1%,他甚至想第一次采访或许就是最后一次了。但接下来,他仅仅试探性地给柳传志的秘书打了个电话,对方竟约定了采访时间。

  第二次采访,他才得知柳传志不仅花了一个星期看完《三个三重奏》,还买了好几本送给家人和朋友。这是一部并不好读的先锋小说,但柳传志十分清楚地捋顺了故事和结构,还说书中贪官的塑造没有脸谱化,让宁肯暗暗惊叹其专业文学素养。从未真正对话过的两个“星球”的人,从那一刻开始变成了朋友。

  至今让宁肯感佩的是,说到那些惊心动魄的过去,柳传志始终是很平静、淡定的讲述,“他真是平中见奇。”宁肯更用华山和泰山来形容柳传志,“两座山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

  这两年像又上了一次大学

  “2015年那一年,我突然想改变自己。一个人在某种尽头待的时间久了,就想在另一种尽头解脱。”

  宁肯和中关村的相遇很偶然,但他也注定会和它相遇。

  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北京胡同里长大。2015年,他有个模糊的想法,写一部北京题材的小说,为此想深入了解中关村。一次他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说,有个资助项目是写中关村的,之前约了一位国内报告文学圣手写,但后者要价实在太高。听到此处,宁肯半开玩笑说,“我给您写吧。”韩敬群愣了一下,很快说,“您写肯定能写好。”

  上世纪90年代初,宁肯曾经离开文学,由一个诗人变成了广告人。跳出文学,从外部看文学,让他获益匪浅。他说,两年前自己再次走出文学,像又上一次大学。“快20年了,我一直浸润在文学里,浸润得太深了。我需要另外一种东西,一种类似岩石的东西。”

  宁肯开始阅读有关中关村的书籍,读黛博拉·佩里·皮肖内的《这里改变世界》,读凌志军的《中国的新革命 1980—2006年,从中关村到中国社会》,读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对于长年阅读现代主义小说的我来说,这些书原先从来不会出现在我的书单上。但当我交叉读这些文学之外的书,当我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如硅谷世界,它们又让我再次找回了文学之外的感觉。”最终,资料准备、采访用时一年半,写作用了半年。

  盘点首次非虚构写作之旅,宁肯相信对他未来的写作,会有巨大影响,“它给我带来人生不同的界面,也会带来更结实的写作。”他说,自己会再次回到小说上来,也希望再有一种不一样的回来。

  和那些充满活力的科学家、企业家对话之后,宁肯的文学反思不断在迸发,“没有比文学更保守的了,但现在又面临一个创新的时代,文学也需要现实创新。”此时,他的眼睛里闪动着耀眼的光芒,似乎看见了自己未来写作的曙光。(本报记者 路艳霞)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