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于友:期颐之年不服老(图)
//www.workercn.cn2016-02-18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速写:蔡华伟绘

  2016年1月14日的下午,我代表中国新闻史学会再次登门拜访了百岁老报人于友。出生于1916年的他,当过记者、编辑、校对主任,也担任过主编、副总编辑,在新闻岗位摸爬滚打了半个多世纪,是名副其实的老报人。90岁高龄之后依然笔耕不止,著述不断,一直是《新闻春秋》等新闻报刊的撰稿人。

  谈话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当我要离别时,他又送我到门口,双手合十地说“再见”。每次与于友先生道别,我的脑海中都会不由自主地问“他终身学习的精神力量源自何方”,促使自己从他惊涛骇浪的新闻人生中寻找答案。

  于友常说:“我的新闻业务知识和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对我来说,报社、通讯社、杂志社都是学校,都是训练班。”他感激新闻生涯中遇见了许多“引路人”。当年《立报》主笔恽逸群坚持真理、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他至今难忘。1938—1940年间,他加入“青记”和“国际新闻社”,名记者范长江手把手教他写通讯。范长江告诉他:“记者应该活动在群众中,当人民群众中间的一个活动家。”从抗战初期开始,他先后五次随新闻界元老刘尊棋一起工作。回忆起这段师生情谊时,他满怀深情地说:“他悉心帮助我成长,是我大半辈子的老师。”1949年4月,胡愈之推荐于友参加《光明日报》的工作,并向他介绍关于报纸的设想。1985年春,胡老又举荐他到民盟中央创办并主编《群言》杂志。

  于友的新闻“训练班”还包括战场。朝鲜战争期间,他作为《光明日报》国际部主任曾两次被派到朝鲜战场。一次是1952年春,报道美国灭绝人性地在朝鲜发动细菌战。出发前,于友打过一系列防疫针,头晕,恶心,膀子肿了好几天。汽车过鸭绿江,在朝鲜北部山间公路上行驶时,遇到敌机投下照明弹,汽车得赶紧隐蔽。一夜几次下车,在树林里躲避轰炸。他在朝鲜北部多方了解美军进行细菌战的情况,旁听过志愿军军官对美军战俘的审问。第二次是1953年7月27日,朝鲜战争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他作为中国少数进入板门店签字会场的记者之一,亲眼目睹美国侵略军司令官克拉克在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他为报社写了以《人民的胜利》为题的通讯,报道了这个历史性的场面,新华通讯社志愿军分社也向国内各报转发了他写的通讯《新生的平壤》。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