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以中国情怀研究中国政治
//www.workercn.cn2016-01-14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资料图片

  “政治的使命在于创造有序的公共生活,政治学的使命在于研究创造有序公共生活的国家治理。”2014年12月的一天,在和自己的博士生们研讨交流时,复旦大学副校长、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林尚立这样为学生们厘清政治和政治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告诫同学们:政治学研究要基于政治,但又必须超越政治。

  

  冬季的上海寒意侵骨,年轻学子的心却因学术的魅力而火热跳动。在生动的政治生活中寻找政治学发展的内在逻辑,并为现代国家政治建设服务,是林尚立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更是他自己的学术旨归。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林尚立注重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分析和把握中国现实政治,坚持“中国的问题要由中国人讲清楚”。虽然身兼多重行政职务,然而,从讲台走上庙堂,从中国走向世界,这位政治学家却常怀“知识报国”之心,学者底色始终鲜明。

  

  永葆中国情怀:“中国的政治如果不能由中国学者来解释,那就太对不起国人了”

  

  1981年,林尚立考入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许多同学选择出国,林尚立却选择了留校任教,做自己想做的研究。然而,朋辈均远隔重洋,他的研究又陷入瓶颈,心中难免苦闷。“有苦闷,但没有动摇,对我来说,研究中国问题不但有意思,更是一种责任——中国的政治如果不能由中国学者来解释,那就太对不起国人了。”

  

  正是在这种情怀与责任的驱使下,他始终坚持以中国问题为研究导向,并把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2000年,林尚立的博士论文《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经过两年酝酿后出版,接连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这本专著中,他用政治形态的概念对中国政治进行了整体性把握,解释了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期间,中国政治形态随着经济基础改变而产生的变化。这是政治与经济耦合形态的变化,而非政治模式的变换——也就是制度不变,形态变化。这一于1998年作出的结论,不仅在学理上比较充分地解释了过去的政治形态变化,还准确地预言了市场经济确立之后中国政治的趋势与走向。

  

  如果说这一阶段林尚立是用社会主义的逻辑去解释当代中国政治的话,那么2000年以后,他开始转向用现代化转型国家的逻辑来解释中国政治。他要从政治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这一次,他的灵感来自孙中山:“使中国迈向现代化、构建新制度,孙先生是一个有力的实践者。我用半年时间阅读孙先生全集和近代史著作,从中悟出,党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国家是古老中国实现整体转型的有效形式,是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内在必然。中国共产党成功把握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以自身的先进性为中华民族发展建设了新社会、新国家。”

  

  这一阶段的研究形成了大量成果,《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建构民主:中国的理论、战略与议程》等都是标志性著作。

  

  如今,林尚立的研究已经进入第三阶段:“我开始研究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中国为什么会这样转型?”他决定回归历史,从中国大一统结构中寻找今天中国政治的逻辑。历史不可抗拒,其发展规律不可违背,林尚立深深体会到,中国走到今天,与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有很大关系:“谁尊重历史、尊重历史的逻辑,谁就能得到历史给予的机遇;谁把握历史给予的机遇,谁就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勇攀学术高峰:“我们要回到马克思理论的科学境界、严密逻辑和大关怀中去”

  

  丰硕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学术研究的执着与认真。而这正是林尚立作为学者广受称道的优点。

  

  早在1989年,刚执教鞭的林尚立为学生开出“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分析”课程,并撰写了20余万字的手稿。然而,“随着对政治学和西方社会理解的深入,我发现,简单用比较政治学范式来透视中国政治,不但不能触及中国政治的根本,无法建构起中国政治的内在逻辑,而且会把活生生的政治肢解成各个区段和现象。”于是,他果断弃用手稿,并在此后的近三年时间里潜心钻研,产生了新的学术想法。这样的厚积薄发,让林尚立更加清楚自己的学术追求:“较早意识到西方政治学的特点与不足,反而让我可以深入思考,更好地建构自己的学术体系。”

  

  1994年,林尚立赴日本庆应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他试图通过解剖一个国家政治的来龙去脉和内在结构来领会现代政治发展与政治运行的规律,写作了《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该书出版后,先后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孙平化日本学学术奖励基金优秀学术著作三等奖。学界普遍认为,这是20世纪90年代解释日本政党制度比较完整的著作,至今仍是日本政党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2003年,林尚立的研究再获突破。他发表了《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这是学界首次提出协商应成为中国民主进步的道路选择。同行们评价:这是对中国政治学说的一大重要贡献,为中国民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年9月,他走进中南海,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作讲座。

  

  坚持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林尚立的创新秘诀。他折服于马克思对人类及人类社会的深刻洞察,并惯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来认识世界。他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直到今天仍然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公认的科学方法。这是建构理论最为基本最为规范的适用路径。”林尚立多次向由海外学者举办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暑期班介绍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方法,广受欢迎,给年轻学者以启迪。“这证明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世界性的,在今天依然很有生命力。作为学者,我们要回到马克思理论的科学境界、严密逻辑和大关怀中去。”

  

  层层推进、勇攀高峰的学术研究背后,是林尚立将理论魅力传递给群众的热切渴望——

  

  他将宝贵的时间投入通俗理论“小书”的写作中,所写的《中国协商民主的逻辑》入选“第六届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受到广泛欢迎;他从不愿将学术禁锢在象牙塔内,长期在人民网、爱思想等网站开设专栏,为所有关心政治学的人打开了学术之门……

  

  “让理论走向大众,是学者应尽的责任。理论通俗化,消除学术与生活的脱节和异化,有助于稳固理论根基、利国利民。”林尚立说。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