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曹可凡:倾听十一年(图)
//www.workercn.cn2014-03-17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获得过“金话筒”奖的主持人曹可凡,曾被作家陈村称作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众多招牌中的一块”,在综艺节目《加油!好男儿》《舞林大会》中,他有着“毒舌”的封号,然而曹可凡本人却不这么认为,他笑称自己是敢于讲真话,对事不对人。近日,曹可凡在京做客京华茶馆,谈起自己执着坚持做人文访谈节目《可凡倾听》11年的经历,还有那些有着人格魅力的艺术家、自己的明星好友们。言谈一直保持低调的他,称自己正在新的事业迷茫期,而未来在主持和演艺方面都会有无限可能。

  谈节目

  感慨于大师们的陨落

  曹可凡主持的人文访谈节目《可凡倾听》自2003年诞生以来已走过11个年头,谈及当年做这档节目的初衷,曹可凡称是感慨于当时文化艺术界大师的“陨落”,“2003年、2004年一些文化大家离开了我们,特别可惜。跟巴金先生几乎齐名的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去世时,当时有的报纸在写讣闻时,甚至把他的名字都写错了。”这些老艺术家、文学家让曹可凡颇为感慨,他心想:“要是能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他们对人生、对艺术的看法,那该多好。”于是《可凡倾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

  “已有十几年没有记者来找过我了。”这是已故男低音歌唱家温可铮当年见到曹可凡时说的一句辛酸话。曹可凡回忆,“小时候在音乐学院花园看到一位中年人在扫地,还用浑厚的嗓音唱着《跳蚤之歌》,我就问姨夫这人是谁?姨夫说他是很有名的歌唱家叫做温可铮,于是就记住了他。”曹可凡后来为温可铮做过一期节目,回忆起当年访谈的情景他还觉得一切记忆犹新,“我非常感慨,在这10年当中记录了很多重要的文化大师的影像,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去世,但却留下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

  三年等到采访杨振宁

  曹可凡曾列了一个单子,把特别希望采访到的人圈出来,一个个攻破,他透露最难邀请到的是杨振宁。“我大概花了三年时间去找他,得到的电话都是秘书或是助手的,都不靠谱。结果有一天我的一个朋友给清华大学的领导打了个电话,问采访杨振宁教授是不是有可能。过了一个月后,我在香港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你是曹可凡先生吗?’他说:‘我是杨振宁。’哎哟我高兴的呀。于是开始商定采访时间。”曹可凡笑说有时采到名家得凭运气,“如果他们不来中国的话你找不到,比如外国艺术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

  曹可凡坦言节目做到后来,因为收视等考量,也开始采访一些娱乐圈名人,“节目策划说只采文化名人可能路会越走越窄。”曹可凡于是把节目的转向概括为8个字“雅人俗做,俗人雅做”,他希望探讨艰深艺术观众也能看懂,而采访演艺明星则呈现出“雅”的一面。

  谈老艺术家

  黄永玉坚强而豁达

  在节目采访的“老先生”中,曹可凡印象最深的是画家黄永玉。黄永玉曾遭受了一些磨难,回忆起当年,黄永玉对曹可凡说沈从文曾告诉他三个字“要从容”,而这三个字给了他很多生活的动力。曹可凡眼中的黄永玉是位可爱的老头:“黄永玉先生的内心很坚强,使得他能度过那么多的艰难困苦。今年他91岁了,每天工作都排得满满的,你很难想象一个老人每天上午坚持写小说,现在已经写了100多万字;下午他吃完饭稍微休息一下就开始画画。”

  曹可凡称老艺术家们影响了自己,人生态度也随之变得达观。“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今年已109岁了,我采访他时他106岁。我很难想象,他到百岁后每个月还写3000多字的杂文,太了不起了。我问他是如何‘长寿’的,他总结说第一个原因是吃得少;第二个原因是从来不生气,他认为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所以对什么事情都是很淡然。”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