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钻井工“海上工地”上的一天-职工风采-中工网

人物

职工风采

白日“累”湿衣衫,夜里思亲入眠

南海钻井工“海上工地”上的一天

2020-11-13 13:50:3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勘探三号——在南海北部这孤岛般的“海上工地”,上百工人规律而枯燥地劳作。他们阔别家乡,用坚守对抗高温,用思念慰藉孤独。他们的故事,极少被外界所知,却又深刻而悄无声息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做饭的火、车烧的油、制衣的化纤、出行的柏油路,乃至防疫口罩中的熔喷布……

  一轮明月悬于苍穹,漆黑的海面上,湿咸的海风涌起无尽的波浪。远方的船舶泛着点点灯光,这是极目四望唯一的光亮。夏末初秋,勘探三号钻井平台正在南海北部钻探着海底油气资源。

  在这孤岛般的“海上工地”,上百工人规律而枯燥地劳作。他们阔别家乡,用坚守对抗高温,用思念慰藉孤独。他们的故事,极少被外界所知,却又深刻而悄无声息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做饭的火、车烧的油、制衣的化纤、出行的柏油路,乃至防疫口罩中的熔喷布……

  我们试图呈现勘探三号在南海的寻常一天,乃至其上劳动者的工作、生活及精神境况。

工人在勘探三号上作业(7月27日摄)。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蒲晓旭摄

  浸透口罩的汗水

  午夜,很多人即将入眠。南海上,隶属于中国石化海洋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的勘探三号却正要开启新的一天。

  钻井队作为业务核心,最先从午夜苏醒。

  钻井队昼夜两班24小时运转。一个班次中,包括领班、司钻、钻工和泵工等9名工人,将协同操控钻井设备向海底钻探,深度常达五六千米。一节节碗口般粗细、接续而起的钻井设备仿佛契入海底的“探针”,探寻着油气资源。自1984年投产以来,勘探三号已在南海等海域发现了一批油气田。

  钻井队在零点前交班,白班的工人此时已工作了12小时。

  期间,泵工马思淳共喝下约4升水,却只上过一次厕所。他驻守的泵房室温超过50℃,汗水不断消耗着他体内的水分。

  钻工闫共涛在倾倒一种钻井粉剂时戴上了N95口罩,这枚新口罩只戴了约40分钟就被汗水浸透,继而随着呼吸不断拱起和塌瘪。他的头顶和脚下,是无荫可避的海上烈日和被晒得发烫的钢铁甲板。

  井架工薛震站在高出甲板34米的井架上作业。带去的水已经喝完,工友们各自忙碌,一时无人接替自己。他的唾液已经干涸,热空气吸入鼻腔再拂过咽部,呼吸也变得干灼起来。

  零点前换岗的还有水手班。

  一个水手班标配1名水手长、1名吊机司机和4名水手。他们的工作包括:用锚机起、抛8根长1200米、重130吨的铁锚及锚链,以让这座自重1.5万吨的钻井平台被拖行或锚定于海上。或用吊机,不断从保障的拖轮上吊起钻杆、燃料、蔬菜和淡水等生产和生活物料,并将之摆放在近乎10个标准篮球场大小的甲板上。半年之内,上下物料相当于500节货运火车的载重。此外,水手还要不断巡视甲板并为之除锈、刷漆,以使其更好地抵御风浪。

  “水手的业务比较丰富。”水手长王仲虎调侃道。

  这位58岁的老水手自勘探三号投产后便在其上工作。一头花白头发的他常身穿橙色长袖连体工服和一双超2斤重的高筒工靴,顶着烈日站在被晒得发烫的甲板上,持对讲机指挥吊机和水手作业。

  之所以要穿连体工服,是为防止被设备钩住腰带。工服统一为橙色,是因相较蓝、黑等色,一旦落海更易被发现。工靴笨重,是因靴头内嵌钢板,以防脚趾被设备砸伤。不管多晒多热,所有工人都得戴上安全帽,穿连体工服和工靴才准在甲板上作业。

  为防晒伤,老水手会用面巾遮脸,只露出双眼。只要摘去面巾和安全帽,就能看到淌在脖颈上的汗水和被汗浸润的头发。工靴踩在湿滑的甲板上极易打滑,只得用腰部发力。久之,水手多半腰部有恙。

  33岁的水手长孙鹏在甲板站了约半小时,就不自觉地捶打后腰——“很多工人都有腰肌劳损的毛病。”

  一个班次会穿插几轮休息,工人们常跑去更衣室换下湿透的工服。那些被换下的工服沾着黑色油污和各色油漆,堆在更衣室里透出阵阵汗味。一个班次下来,连换4套工服也是常事。只要太阳升空,工人们身上的工服只会湿透、湿透、湿透——每件工服都会在一小时内被汗浸透。

  直至下班。

一名钻井工人在勘探三号钻井平台作业时眼镜和口罩沾满泥浆。

  深夜紧绷的神经

  后半夜,很多人的神经依然紧绷着。

  司钻室里,司钻刘银霜正在操作钻机。在他前方和两侧,有超过40个不同颜色的按钮和指示灯,十几个仪表和至少3部监控显示器。他右手搭在操作杆上,左手随时准备旋按各种拨杆和按钮,时而又突转身,双手协同操作。他的视线,不断在仪表、指示灯和窗外的钻台区之间来回切换。

  在他的操控下,钻台区上,如拖拉机头大小的钻井设备正不断起落,发出尖锐的声响。四五名工人守在下面,随时装卸钻井工具。

  “稍失误就可能导致一口井报废,甚至伤到人。”钻井领班沈晓斐表示,作为钻井作业的核心,司钻必须像高速驾驶一样全神贯注。因而每隔一两个小时就要换班一次,以免疲劳作业。

  深夜里,神经紧绷的不仅是司钻。

  设备组长王超和手下的工程师们最怕寝室的内线电话在深夜响起。来电通常会说,哪个设备又坏了,赶紧来修。

  设备组负责平台上各种设备的运转。大到钻井设备、锚机,小到厨房的冰箱、寝室的真空马桶。每当作业因设备故障延缓或停滞,所有人都会把目光投向设备组。

  “设备故障会拖慢整个作业节奏。”王超说,平台每天运维成本十多万元,每延迟一分钟都会影响效益,这让设备组倍感压力。

  工程师孙良磊在修复一起设备故障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周体重骤减7斤。休假回家,他总要将手机铃音调成轻音乐,以减轻接听来电的心理压力。

  陆地的设备坏了,可联系客服上门。钻井平台孤悬海上,客服出海到登上平台要办一系列手续。赶上新冠疫情,异地来人援助也需反复隔离,钻探作业又拖不起。这逼着工程师们既要能修数亿元的大设备,又要能修真空马桶,疏通下水管道。山穷水尽,只能一再查阅说明书,祈祷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蛛丝马迹。

  “有时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王超感叹。

  后半夜,紧绷着神经的还有平台经理。

  钻井作业持续进行,钻井深度、地层变化等一系列数据,实时显示在经理史吉辉办公室内的显示器上。他常要盯着这些数据直到后半夜,以便随时调整作业。

  身处海上,异响,往往预示着安全隐患。无论何时,他只要在平台上听到一丝异响,总要立即停下手中的事,侧耳凝神专注聆听。直到确认无关紧要,才会松口气。

  “这关系到平台上百人的安全。”史吉辉说。

7月27日,一名工人在勘探三号钻井平台上作业。

  台风中逆行的父亲

  凌晨5点,勘探三号进入早餐时间。

  一小时后,中控值班员李伟接班上岗。他上班首件事即是查看办公室内的水平仪,确认其中的汞珠位于正中的圆心,这代表平台大体处于水平状态。

  半潜式的设计,决定了勘探三号会随海浪轻微晃动。身处其上,肉眼虽毫无察觉,身体却能明显感知,仿佛时刻置身轻微地震中,身体也随之不断调节重心。

  中控室隔壁是报务室。作为对外沟通的信息中枢,报务员张文顺在那里掌管着组合电台、卫星电话和气象传真。海事部门的通告、直升机航班和千里之外的台风预警,他都能及时获悉。

  苍茫南海,气象波云诡谲。

  张文顺记得,有一场原本预报不足9级的台风,在靠近平台时突然升级为超强台风。风力虽达人员撤离平台的条件,但为时已晚。他透过舷窗见巨浪如山,平台随风浪剧烈升沉,抖落了桌上的电话。中控水平仪里的汞珠已撞至仪盘边缘,这意味着平台倾斜超过7°。平台上上百工人一度命悬一线,好在最后有惊无险。

  在勘探三号工作了17年,这样的台风,张文顺遇上过两次。

  在另一场陡然升级的台风中,平台须立即与海底的钻井设备脱钩,否则就有倾覆之险。为应对台风,支持设备运转的管路已被提前固定在井架上。要让设备脱钩,须先松绑管路。

  紧急关头,当时还是钻井工人的王彬顶风爬上了井架十几米高处。狂风吹得安全帽带勒住了脖子,他稍松带子,帽子和护目镜就被吹飞了。他抓着井架缓缓挪动,雨滴如碎石般打在脸上。他强忍疼痛,锯开了绑扎管路的麻绳。

  失去了束缚,粗如碗口的管路、线缆借风势瞬间向王彬砸来,他闪身躲过。平台也终得安全。

  彼时,王彬的儿子已经三岁。家人一直以为,这位父亲已先于台风撤回了陆地。

1 2 共2页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赶场“双十一”的欧美歌手

    在去年“双十一”晚会上,被我们亲切称为“霉霉”的美国当红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专程从大洋彼岸飞到国内来献唱的盛况想必很多人依旧记忆犹新。

  • “硬核”男一号在细杆上撑起两人

    去年,大型杂技剧《战上海》因其新颖的舞台形式、精妙的叙事手法,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剧中除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外,穿插其中的高难度杂技动作更是令人叫绝。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刘春生创业记

    不仅自己成功脱贫,而且还创办了全县第一家扶贫车间,带动30多位贫困户增收,这是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原贫困户刘春生近些年颇为自豪的事情。

  • 拉加群措:勇敢走出去 打拼新天地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这些年,对于广大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援藏”“区外就业”成为他们实现就业的一条新路径。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