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没当上兵,却成了成百上千战士的“兵妈妈”(图)
//www.workercn.cn2016-08-08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更多

  贾美荣十分感慨,把母亲对兵儿子的期望,家属对部队的感激,用发自心底的真情实感,当晚写成《孩子为什么留恋部队》一文,发表在《解放军报》上。谁料想,就这么一篇随笔,却拉开了贾美荣30年“拥军史”的序幕。

  贾美荣开始收到来自战士们的来信,最多时一天能收到200多封。孩子们在信中介绍自己在部队的生活,一些不敢跟家人说的话,就跟她交流。贾美荣为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给战士回信不过夜,最多时一晚上她要写16封,常常写到破晓。

  就是这么一封封信,招回了守边战士小王的媳妇、熄灭了战士小徐因为父亲被人打伤产生的怒火、把战士小尹从烦扰的家事中解脱出来、抚平了女兵小许痛失双亲的心灵创伤……来来往往的鸿雁传书,让许多战士找到了慈母般的大爱,贾美荣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兵儿子”。

  战士小徐得知父亲被邻居打伤后,决定以暴制暴。贾美荣在信中劝阻他:“咱可不能做出那样违法的傻事来,要不你爸爸也会痛心的!”一封又一封,接连写了12封。写到第6封的时候,恰逢中秋前夕,贾美荣生怕小徐请假回家,晚饭也顾不上吃,连着写了几个小时,低血糖的毛病袭来,豆大的汗水滴在纸上,洇得墨水到处跑。老伴劝她别管了,但她说:咱不能眼看着孩子干出傻事,毁了前程。墨水乱舞的“天书”触动了小徐,抚平了他的冲动。小徐后来逢人赞叹贾妈妈“不是亲人,胜似亲妈”。

  常年鸿雁传书,对当时只有不到300元月薪的普通工人来说,邮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附近的邮局知道了“兵妈妈”的故事,内部有了一条不成文的拥军新规定:贾妈妈的拥军信永远不超重。

  1995年,驻泰部队某团一级战斗英雄的孩子赵军不幸得了白血病,昂贵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本来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贾美荣知道情况后,像家人一样坚守在医院,照顾病儿,并动员家人拿出部分积蓄资助鼓励他们战胜病魔。当军属们看到这位素不相识者胜似亲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跷起大拇指,称赞贾妈妈情怀高尚。

  贾美荣的真诚付出,赢得了部队战士们的尊重。来自全国28个省区市的众多部队战士和她联系,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兵妈妈”。

  拥军家风代代相传,在大姐的影响下,贾美荣5个妹妹中有4个嫁给了军人。这个大家庭中,三代共14位军人、9位军嫂,一家人全都加入到拥军和做公益的队伍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拥军大家庭”。

  在贾美荣的感召下,更多的“母亲”汇集到拥军队伍中。1995年,贾美荣成立“拥军妈妈队”,累计自筹拥军费用达十万余元,进军营数百次。泰安市民政局副局长陈维文,清晰记起他任职武警部队某部指导员时地方拥军进兵营的情景:每逢周末,贾美荣等“兵妈妈”们拥进兵营,为战士们送书、送毛巾、洗衣服,此情彼景,历历在目,“几十年没变化,真正的拥军情怀啊”。

  很多拥军妈妈的事迹在驻泰部队中广为流传:邱温芳,一位带着心脏助搏器的“兵妈妈”;季茂莲,一位患乳腺癌的“兵妈妈”……她们扛病来到战士们中间,嘘寒问暖,以自身经历,鼓励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