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木雕师王志仁
//www.workercn.cn2014-08-26来源: 辽宁日报
分享到:更多

  龙头斧子、貔貅、元宝、钱袋、手镯等一件件工艺品小巧精致,坚硬的木料与丰富的中国传统元素相互融合,被赋予了各种美好的寓意。近年来,这种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木雕小工艺品颇为流行,备受追捧。家住朝阳县东大屯乡高家窝铺村的王志仁早早瞄准了这一文化产业的无限商机,并从中尝到了甜头。

  说到创业,王志仁对姐姐不胜感激。 2012年的夏天,王志仁到沈阳的姐姐家里做客,看到姐姐加工的木制小工艺品订单不少。他走进加工车间,详细了解情况,决定放弃让家人时常担心的长途运输,破釜沉舟干雕刻。经过半年时间的全方位学习,王志仁掌握了相关技术。返乡后,建厂房,购进雕刻机,买木料,招聘工人,终于迎来了开工的日子。一路走来,王志仁的雕刻事业可谓顺风顺水。现在工厂的工人已由3年前的十几个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人,年纯收入超过30万元,产品品种也从起初的十几种增加到目前的100多种。王志仁说,现在用的原料主要有桃木、枣木和乌木,主要生产挂件和摆件,每一种饰品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采用不同的原料,加工出大小不等的产品,最小的直径不足1厘米。

  走进他的雕刻车间,工人们在仔细雕刻着手中的木材。一手拿着连着雕刻机的雕刻工具,一手固定着表面积不足1平方厘米的小杏核,六七分钟的工夫一个活灵活现的杏核小鱼便呈现在眼前。雕刻这件小小工艺品的张淑敏说:“一天能雕刻200多条这样的小鱼。自己刚刚学习雕刻一个来月,一些简单的图案就能上手了。在这里工作时间灵活,可以在工厂工作,也可以把材料和雕刻机带回家,按照说好的时间交上产品就行。地里的活、家里的活都不耽误,用闲余时间就把钱赚到了手里。 ”工人们说,王志仁对产品十分挑剔,有瑕疵的宁可废掉,也不会以坏充好。与丈夫王志仁共同创业的李洪云正在雕刻台前制作挂件“十八罗汉”,她放下手中的活对记者说:“选择木料、电脑雕刻、分割、细致维修、装饰后一个成品才圆满完成。工人主要干维修的活,这可是个精细活,眼神要好,做起来还要全神贯注,不能走神,这刻刀可不长眼睛,一开始琢磨这工艺没少受伤。 ”

  对下一步,王志仁非常乐观,目前的麻烦是产品供不应求。咱的产品质量有保证,所以一直销往浙江义乌,已经形成稳定的销售链条。下一步打算扩大生产规模,招更多的雕刻工人,占领更大的市场。

  □于学斌/本报记者/张 旭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