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透支自己照亮乡亲的王胜:一个村支书的生命屐印
//www.workercn.cn2014-06-27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教学楼

  “教学楼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个村小学吗?”

  看我有点不屑,他们说:“这是三十年前盖的啊,当时可是全县第一。”

  我这才认真起来,仔细打量了一番这座三层高的教学楼。初看上去,这座楼外表很新,原来是外层新装修过了,外观造型十分独特,外挂的悬吊式楼梯,朝南向外敞开式的走廊,都让人感觉别致、新颖和典雅,不像是个乡村学校,尤其不像村办小学。据说,这是王胜在1986年亲自设计的,在村里建成“十年数一流、二十年随大流、三十年不落后”的三层教学楼。

  王胜在这个学校教过几年书,那时候四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房屋的大梁用两根柱子支着,冬天进风,夏天漏雨。王胜早就惦记着这件事,一定要给村里的孩子们弄个好的上学环境。但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王胜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真的没有办法,他当村支书后,首先要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

  大口水井建成后,村里大部分农田成了“水浇地”,当年粮食获得了大丰收,“吃饭”的问题已不是问题了。于是,王胜就琢磨起了盖教学楼的事。

  在村里保存的一个录像资料片中,我看到了王胜在群众大会上挥着手发动全体村民集资盖学校的讲话,“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声情并茂,苦口婆心,样子很激动,想法很实在,那就是,不但要盖一所在全县最漂亮的学校,还要培养出全县最好的学生。

  光说不行,光说大道理也不行,王胜带头拿出了钱。当然,王胜和大家一样,也没有钱。于是,王胜就把家里的猪卖了。然后找到一个姓赵的包工头,领上他历经一个多月,几乎跑遍了全县同类的教学楼,综合了各自的特点,设计出了现在的这个楼房样式。

  盖房没钱买砖怎么办?王胜就搞了一座砖窑,村里自己脱坯烧砖,他本人亲自钻进窑里看火候。梁檩、空心板也是自己制作,沙、土、石由村里出义务工往学校拉。

  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看你想干不想干。

  另一方面,王胜如法炮制,骑着那辆破嘉陵摩托车,挽着裤腿,脚穿胶鞋,突突叫着往县里市里跑,找相关部门和领导“化缘”。那时,木材、电线、玻璃等建筑材料都要跑指标,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五次,一个个“指标”硬是让他跑了出来。

  这座教学楼,还真的“三十年不落后”,现在看来,依然相当时尚,幼儿园和村委会,也在这里。最值得称道的还不是硬件和基础设施,关键是从此以后,这座教学楼里,培养出了30多名大学生和4名研究生。

  在西石河村,最靓丽、最抢眼的都是公共场所,比如健身广场、村民娱乐宫、路边绿化带等。在考察采访中,村民们多次提及教学楼,说,不是王胜,到现在我们也不一定有这样的学校,孩子们也不会有这样的出息。有县领导也说,直到现在,这所学校也是全县村办小学中最好的校舍之一。

  1988年11月26日的《河北日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心存公德》的报道,讲述的就是河北省劳动模范、邢台地区特等功臣、模范党支部书记王胜的事迹。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