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76岁退休教师齐仲平:21棵树与500亩林
//www.workercn.cn2014-05-15来源: 陕西日报
分享到:更多

  齐仲平老人正在细心修剪苗木。 徐小刚摄

  花甲归田入蓬门,育人之后又育林。桃李满天下的齐仲平16年前退休后栽下的树,已有二十多厘米粗了,在蒲城县洛河滩边,茵茵一片。

   21棵树与500亩林

  4月27日,天气晴好。在蒲城县孙镇白起寺村,一片翠 绿镶嵌在洛河边上,与周边的土黄形成强烈反差。进入林子,苍翠的雪松,挺拔的杨树、白蜡树……10多个树种交杂在一起,鸟语花香,赏心悦目。

  “你可能都不相信,我来植树的时候,这里只有20棵柿子树和1棵杨树。”漫步林中,76岁的齐仲平告诉记者。

  1998年,从蒲城师范学校退休的齐仲平,承包了白起寺村几百亩荒芜的林地和一些荒山荒滩,做起了自己向往已久的事——种树。

  齐仲平出生在蓝田县葛牌镇的大山里,青山碧水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从大山走出到蒲城任教,他目睹了黄土地的沧桑,饱尝了沙尘天气的肆虐。而教了半辈子书的齐仲平,深知森林对维护生态的作用,因而在退休后毫不犹豫地走上了这条艰辛的造林路。

  来到承包地,除了上世纪知青住过的8孔窑洞外,剩下的就是21棵树和沙石遍地、荆棘丛生的荒滩。

  “地仄天高洛河湾,艾蒿遍地无椒兰。披荆斩棘钻刺林,透骨寒风穿心田。铁斧锯锄除荆棘,手脚头面划赤线。花甲愚翁百战多,丹心换得美山川”。从齐仲平这首昔日的诗作中,可以想见当时治理荒滩的艰难。

  齐仲平种树几近痴迷。一天夜里,他正点着蜡在窑洞里看书,河对岸响起阵阵鞭炮声,这时他才意识到已是大年三十了;2011年3月8日晚上,点的蜡烛倒了,他去扶时不小心碰到了水泵上,满脸都是血,结果眉骨缝了9针,在家休息1天后,他又来到了洛河滩。

  住窑洞、点蜡烛、吃窖水、耕用牛。记者采访时看到,农场里至今未通水电,齐仲平和雇来帮忙的几个老年人,过着外人不可思议的原生态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原始的工具,从事着原始的劳动。

  如此的艰苦,齐仲平一干就是16年。如今,曾经的荒滩上,21棵树已变成了500多亩林。由于这里曾是蒲城到大荔、韩城的渡口,齐仲平给自己的林场取名“古渡林场”。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