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郑州:54岁女儿偶然翻出妈妈的账本 看到泪奔

2018-02-24 09:58:55

曹瑛在翻看妈妈留下的15本生活账本。郑报融媒记者 谢源茹 图

从1994到2009,15年记了15本

  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有明细

  每一月都有小结,每一年都有总结

  到老人家去世,最后一笔余额27092.12元

  看完账本,女儿明白了父母工资都不低

  为啥没有大额存款……

  这是家住郑州嵩山南路266号院旭辉小区一位退休老师的自述,主人翁名叫曹瑛,今年54岁。今年春节前,她替患病住院的父亲曹熙平收拾房间,找出了一摞母亲王辉生前记录的生活账本。打开账本,她无比惊讶:妈妈从1994年开始一直记录到2009年,整整15个年头,每一笔收入和开支都记得清清楚楚,每个月月底有月结,每年年底有年结。到2009年,妈妈患上脑梗,双手握不住笔为止,家里的现金余额为27092.12元。也正是因为这一摞账本,让曹瑛明白了父母不低的工资收入,为何没有大额存款。

  15年记了15本账

  “当我一页一页翻看着上面的记录,仿佛回到那久远的年代,记起曾经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忍不住泪流满面。”曹瑛回忆,“妈妈记账的习惯已经很多年了,家里人只要出去买东西,回来都要给妈妈报账,妈妈一笔一笔都记下来,但是从来不让我们看,账本都是妈妈放着,记了几本我也不知道。”

  后来母亲王辉得了脑梗,到了2009年写字已经很困难,就停止了。随后,疾病导致王辉偏瘫,再后来,2012年3月的最后一天,王辉由于突发脑梗,阻塞中枢神经,不幸去世了。

  “妈妈去世后,我还没有退休,爸爸雇了保姆独自过日子。爸爸嘴上说‘生老病死,自然规矩,我没事,你们忙工作吧’,可他却把妈妈的照片放在床对面柜子上,时时坐着看着发呆。”

  有一天,曹瑛去看望父亲,他说:“小瑛子,帮爸爸收拾一下柜子和写字台吧。”当曹瑛看了一厚摞本子时得知这些都是母亲记的生活账本,“爸爸要我用一个塑料袋装起来,放好。那时没有爸爸的允许,我还是不敢翻看。”

  “春节到了,初二是我最难过的时候,妈妈去世爸爸长期住院,突然感觉我没有妈妈没有家可回了。收拾屋子,看到那摞账本,很好奇打开,一页一页地看,看着上面的内容,我泪流满面。账目很清晰,记到了元、角、分,大到寄给乡下亲戚的400块钱,小到街上如厕的2毛钱收费,都清清楚楚。”曹瑛说。母亲的账本从1994年1月到2009年1月,整整15个年头,记满了15本笔记本。

  勤俭持家,一个人撑起一片天

  1943年,曹瑛母亲王辉出生在南阳唐河县的一个小村庄,动乱年代,兄弟姐妹本7人,死了3人,就剩下1个妹妹和2个弟弟。好强的王辉硬是头顶着红薯干,进到县城上学,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工资基本都寄回家,养活全家。

  后来,在同学的帮助下,王辉认识了曹瑛父亲。1976年南阳发大水,冲垮了家里的房子,爸爸妈妈硬是把平时节省的400元寄回家盖了房子,那一年曹瑛12岁,弟弟6岁。

  曹瑛回忆:“记起那个年代,妈妈说我们要买收音机,大家节省点存钱,买了一台红灯牌的半导体收音机,大家围着听着可开心了。每逢休息,爸爸骑着28式自行车,前梁带着我和弟弟,后座带着妈妈,背着收音机去公园坐草地晒太阳。再后来,钱存够了买洗衣机、买电视、买燕舞录音机等,一直以来,都是妈妈定一个目标,攒钱买,买到后大家开心得不得了。”

  王辉是一家国企万人大厂的厂级领导,丈夫是一名军教官,按理说在当时工资应该是高的,但是曹瑛回忆好像他俩永远存不住钱。“直到现在看到账本,我才知道,一部分钱是寄给家里了。帮过的亲戚有姥姥家的弟弟妹妹,还有爸爸四川老家的弟弟妹妹。有了弟弟,奶奶跟着我们一起生活了3年。一家人住在14平方米的房间里,我和弟弟住上下铺,家里拥挤得藤椅不用都挂起来,来人了拿下来坐,但是有妈妈和爸爸在一起,我们依然幸福着快乐成长着。”

  母亲的影响延续至今

  “在父母的影响下,虽然没有记账的习惯,但是我们也有计划有目标地生活。刚结婚时,我们拿到工资才300元左右,我们把它们分为几份,一份水电费,一份生活费,一份存起来,一直学着妈妈攒钱买唱片机、录像机、电脑,直到后来买房子。”

  如今,曹瑛和弟弟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各自延续着父母的节俭习惯,继续有目标地生活着。

  “我把账本的故事分享给朋友,有人说陈年老账老皇历了,烧了算了,可我不舍得。我要时时看看,也许有一天我也老了,作为传家宝传给女儿。分享账本的故事,是想分享一种中国人民一直以来热爱生活、勤劳节俭的传统,像老一代一样,不忘传承,努力开拓,走向辉煌。”(记者 谢源茹 文/图 线索提供 李先生)

来源:郑州晚报
编辑:牛文娴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老职工、老党员向党说句心里话

  • 热点人物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23年,用心血铸...

  • 热点人物

    2017让我们一起回味朋友圈里那些感动

  • 热点人物

    情感与责任铸就工匠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花滑小将李香凝:滑出更好的自己

      与大多数观众一样,17岁的李香凝2月22日晚也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大战。武大靖夺冠的一刻,小姑娘笑开了花,“特别为他开心,这是我们中国代表团的首金啊。”15个小时之后,李香凝踏上冰面,希望为自己的首次冬奥会之行画一个漂亮的句号。

  • 李琰:忍耐是人生逆境中的磨刀石

      这一刻,我相信会永远留存在热爱冰雪运动的观众内心最深处:2月22日,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武大靖一骑绝尘,在冬奥会还有3天就要结束时,两破世界纪录,滑出了“中国速度”。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老旦“变形”记

    背井离乡学艺5年,自己开店创业当上老板10年,过完这个春节,旦增加就要去给村上集体入股的公司当“老板”,带领大伙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老旦要当大老板了”,这是春节期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松多村人谈论最多的话题。

  • 熊锐:“做公益,永远在路上”

      他从大学时起就坚持每年资助两三名山区贫困儿童读书和生活,帮扶人数达50余名;他组建红樱桃志愿者服务队,先后开展43次志愿服务活动,向山区留守儿童捐款捐物价值逾百万元;他因为一句承诺,用4年时间解决上万名农民工回乡就业问题……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