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冯秀生:“手艺人”的匠心坚守和精神传承
//www.workercn.cn2016-06-25来源: 中工网——《河北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手艺人”的匠心坚守和精神传承

——记省高管局张涿张家口管理处隧道监控所工程师冯秀生

  ■冯秀生正在给徒弟们讲解操作流程

   已经58岁的冯秀生,更愿意把自己干了大半辈子的机电管理叫做“手艺”,他天天对着徒弟们强调,要有手艺傍身,更要“打铁还须自身硬”。

  他对机电工作中的操作规程,有着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绝对不能错一点。哪怕是天天重复,已经做了成千上万次的故障处理,也要现场至少两个人,先对一遍程序,两个人都同意了,再开始操作。

  这样的专注和遵守,就是他对“手艺”最直接的表达,是他做人和工作的态度。

  他如数家珍地列举着自己管辖的配电室、变电站、箱式变压器,徒弟们说无论哪里出现了故障,他都能从脑海里调出详细的电路图,即使电话指挥,也能很清楚地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处理。

  “对于我们来说,哪里停了电都是大问题。不管你是在吃饭,还是在睡觉,都得立刻出发。”冯秀生说,隧道里发生了事故,他们往往是第一个到达,最后一个离开,24小时随时待命,这就是工作的常态。

  ■固执的“坚持”

  每一个程序细节

  冯秀生对“手艺”的坚持有着太多固执的色彩,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按照我们用电行业的规定,这个操作程序,是绝对要严格遵守的,不能有丝毫的疏忽。”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技术上的一线之差可能就意味着几万、几十万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冯工对工作的极致负责,已经成为融入血液的习惯。”信息中心主任安天明这样形容冯秀生。

  冯秀生刚来的时候,是2013年,正值分水岭隧道各施工标段加班加点赶施工进度,他奔走于各施工单位拆接临时用电,并一遍遍告知施工方,必须按临时用电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以防止用电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说是不厌其烦。”

  那个时候,他就是个黑脸包公,对于不按操作规程的工作人员,他的批评是非常严厉的,发火的事情也不少见。通车之后,每天的线路巡查和故障处理成为冯秀生的主业,但他的严格一如既往。

  在线路巡查过程中,冯秀生无论多累,都尽量保持着亲力亲为的状态,即使带着维护班的职工们到变电站、配电室记录运行参数也从不马虎,而对程序细节的全面掌控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不管是哪个设备的运行数据有问题,他都能一眼看出来,“冯工很严格,所以我们在记录中,常常是反复核对后才敢填写,生怕出错。”他的徒弟张涛说,“在隧道抢修作业结束后,撤锥筒的顺序都不能错。我们有时候划电缆,方向错了也会挨骂,因为刀口向着自己容易划到手。”

  他对程序的固执遵守还体现在带徒弟上,维修班的十几个年轻人,到岗之前几乎都没有接触过机电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他们都只能看着,就连合闸都得看上半年一年的,所有的操作程序全都背熟了,才能动手操作。”冯秀生说,一是不放心,二是顺便磨磨他们的性子。“强电管理最怕的就是出事故,所以耐心很重要。”

  ■“有他在,我们就很放心”

  在徒弟们能够上手之前,所有的维修工作几乎都是冯秀生亲自去做,查故障、接电缆、倒闸,但他从未喊过苦,任劳任怨。

  2015年5月份一个周末的晚上,值班人员接到监控室电话,说是李家堡隧道中有一辆大型货车侧翻,将隧道的电缆撞断。“那天正赶上冯工在家休假,接到我们的电话,冯工一边给赶赴现场的维护员打电话交待维修事项,一边收拾东西,连夜从石家庄往回赶,到了所里,连水都没顾上喝一口就直接去了现场。”隧道监控所所长王振民说,“这种情况今年已经有过好几次了,我们一个电话,他不管是什么时候,在干什么,都会立刻往处里赶。”

  “我最怕回家的时候电话响,半夜三四点也开车往回赶过。”冯秀生笑着说,但是不回来,自己又不放心。“我们工作不能分点,只要停电,正端着饭碗也得放下。”事故抢修,恢复供电,在冯秀生的心里,才是永远占第一位的事情。

  “有他在,我们就很放心。”安天明说,张涿高速张家口段不光隧道多,且弯多坡多,大车多,恶劣天气也不少,事故频发,尤其是晚上,所以恢复供电很重要。

  但这样的抢修工作对于一个已近花甲的老人来说,尤其是隧道内的抢修,黑暗、阴冷、潮湿,还有无法形容的辛苦、劳累和危险。

  还是李家堡,2016年的5月1日,张家口地区大面积降雨,部分地区夹杂冰雹。晚上21点27分,李家堡隧道涿州方向,一货车发生侧滑横在隧道中间,占据了连同应急车道在内的三条车道,接着一辆货车侧滑后撞上左侧线缆沟,接到事故报告,冯秀生带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我们到的时候,又发生了第三起事故,隧道内洒满了机油、柴油,主供电设备起火,备用设备被撞断。李家堡和临近的几个隧道视频中断,隧道设备停止运转。”

  当时的前期清理和抢修不眠不休地持续了36个小时,“人撤不下来,饭都是所里做好了,送到隧道里的。”王振民说,已近花甲的冯秀生,干到最后,班里的年轻人上手,他只是蹲着指挥,腿和脚都疼得受不了,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回去休息。

  ■师徒相授

  代代相传的“匠心”

  张涛回忆,分水岭隧道的最后攻坚阶段,已入冬季,隧道内开始铺设电缆,因为常常会遇到极寒天气,气温最低能达到零下30摄氏度,手套沾水以后很快就结上硬邦邦的冰,作业很困难。当时冯秀生喊着号子,带头跳下电缆沟,加班加点终于按期完成了电缆的铺设。“工作完成后,我们才知道,冯工那段时间肩周炎的老毛病犯了,晚上回到宿舍以后都要自己拔火罐、贴膏药,用热灯对着肩膀捂一个小时,第二天又像往常一样接着工作。”

  师傅的敬业直接影响到徒弟们对工作的态度,所以在李家堡隧道36个小时的抢修中,班里没有一个人叫过苦,喊过累,而且每个人都养成了24小时随时待命的习惯。

  “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冯秀生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是他技术生涯的注脚,也是他不断向班里的年轻人强调的。

  维护班的小伙子们都是他的徒弟,冯秀生是手把手地教,一点一点把他们带出来的。

  “不光是教技术,还要教他们怎样做人。在家孝不孝顺,我都要管。我就是这样跟着师傅学出来的。”冯秀生说,当年师傅怎样带他,现在他就怎样带班里的年轻人,要让他们学做人,懂规矩,精技术,这是安身立命的本事。

  “下班了,他们玩会儿手机,我都会说,不要看手机了,给我看会儿书去。”在冯秀生的要求下,班里的年轻人们一有闲暇时间就会对着题库练习。“不学不行啊,冯工一个月就会考我们一次。”另一个徒弟鲁巧瑞说,现在,班里的14个年轻人,不仅都取得了华北片区电力操作的资格证书,还都考取了河北省劳动保障厅、河北省人事厅和河北技术监督局颁发的资质证书。

  “敬业、乐业、精业”是“匠心精神”的内涵,也是冯秀生从自己师傅那里传承下来的优良品质,他说,这样的精神,依然需要现在的年轻人继续传承下去。

  ■文/本报记者刘艳惠 通讯员甄永峰 金晓光 图/任东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