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农民更像农民的“厅级村官”-时代骄子-中工网

人物

时代骄子

扶贫“上瘾”,15年间把一个个后进村带成先进村、小康村

比农民更像农民的“厅级村官”

2020-07-31 08:00:1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比农民更像农民”,住在村民家,干在群众前。

  “政府老陈”“陈科长”“陈处长”“陈主席”“陈书记”“老陈头”……村民对这名“厅级村官”的称谓五花八门,但对陈华而言,老百姓真正把他当成自己人,才是最好的褒奖

  一身迷彩服,晒得黝黑的皮肤,这就是十几年来老百姓最熟悉的陈华——“比农民更像农民”。

  “政府老陈”“陈科长”“陈处长”“陈主席”“陈书记”“老陈头”……村民对黑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派下来的这名扶贫干部的称谓五花八门,陈华不在乎自己被叫什么,在意的是自己为农民做了什么。

  如何把各顾各的村民人心聚拢起来?如何把党员开会都开不起来的“脏乱差村”反面典型村带好……

  15年间,陈华把一个个后进村带成先进村、小康村,他有什么“大招”,什么秘籍?

  其实他也有过“挫败”,难过得躲在玉米地里抹眼泪,一个劲地反思“为啥老百姓理解不了?为啥一片好心干不成事?”

  一个真实的“厅级村官”到底是啥样?记者带您到黑土地去看看。

 陈华在黑龙江省绥棱县靠山村玉米地里查看玉米长势(7月10日摄)。记者齐泓鑫摄

  “靠山村有了新靠山”

  靠山村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村民主要靠种田为生,是典型的农业村,曾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2015年9月,已连续驻过7个村的陈华转战到靠山村任第一书记,这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站。

  那时,靠山村是个典型的“脏乱差村”,村部简陋,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欠债60多万元,叫党员开会都开不起来,村民对脱贫不抱什么希望。

  为了摸透村情民意,陈华白天走村入户,晚上把村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召集起来聊天,给靠山村“号脉”。

  “村容村貌是村子的脸面,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精神气儿。”陈华决定从老百姓的日常起居干起。他多方争取资金,带领村民修道路、架路灯、建广场、改厕所,带着老百姓养成生活好习惯,很快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以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夏天不穿雨靴不敢出门,现在村里是水泥路,出门想穿啥鞋就穿啥鞋,就连开车都省油了。”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唐贵忠笑得合不拢嘴。

  泥草房改造是脱贫攻坚的一项硬指标。为了解决贫困户、无房户、危房户的住房问题,陈华邀请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团队规划设计,建起一座保暖节能、适合集中居住的“幸福大院”。

  盛夏时节,35间房的“幸福大院”宛如一个四合院,鲜花掩映着白墙,中间空地种着绿油油的瓜果蔬菜,花坛的一块石头上刻着“幸福园”三字,景象既清新又温馨。

  70多岁的贫困户李国琴夫妇是“幸福大院”的首批住户,已经搬来五年了。“以前住泥草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都得用盆接。”没想到,通过宅基地置换,老两口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

  如今,老两口在房前种菜,房后养鸡鸭,把家里的12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五六千元收入,再加上村集体光伏发电、农机分红等,他们过上了安稳的晚年生活。

  在陈华看来,只有让村集体强起来,把产业立起来,才能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有效降低贫困发生率。然而,村里没有像样的产业,在家门口打工挣钱对村民来说是份奢望。

  为了给村里“立业”,陈华组织党员带头发展花卉种植项目,并积极联系销路。几年来,靠山村的花卉产业已经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

  今年正月初五,已退休的陈华从哈尔滨赶回村,一边忙着疫情防控,一边领着二三十名贫困户在温室大棚里培育花苗。村部到花卉基地有十多公里,天冷路滑,陈华就开车拉着村民们去基地。有时候人多,一车拉不下,他就再回来接一趟。等晚上干完活儿,再把他们一一送回家,村民一人一天能有七八十元收入。

  从6月初开始,70多万株串红、海棠等花卉陆续进城了,装点着哈尔滨市不少公园、街道和居民小区。贫困户曹金英靠种花挣了4000多元,心里也乐得像花儿一样。和她一样,村里80多个贫困户和边缘户通过花卉产业鼓了腰包。

  除了花卉种植,陈华还带着村民养大鹅,种黏玉米,培育黑毛猪。利用国家扶贫资金,村里购置钩机、大马力拖拉机等农机具,组建机耕队;召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组建村劳务施工队,既供本村使用,又到外面“打工”,村集体一年能有20万元收入。

  产业活了,百姓富了,靠山村35户贫困户79人全部脱贫,村民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7000元增长到2019年的13000元,村集体已有40多万元盈余。

  靠山村找到了新方向,百姓觉得有了“新靠山”。村民曲彬说:“陈书记像火车头一样带着我们走上了快车道,我们只有往前奔,哪还能退回去?”

  2019年12月23日,年满60岁的陈华接到退休通知,似乎给这一切画上休止符。没想到,村民们早已向组织递交了联名信,按下一个个红手印,请求让陈华留下。

  “新的工作队刚组成,要扶上马送一程,村里还有好些事没干完,心里实在放不下。”陈华不走了,村民们开心了。

  住在村民家,干在群众前。在陈华看来,驻村工作队就像火种,要想方设法让村里的火苗燃起来,遇到困难大家相互鼓劲儿一起蹚过去,最终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这就是“驻村工作队精神”。

1 2 共2页

编辑:姚怡梦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他们为3.91亿职工发声——代表委员“微...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 热点人物

    致敬抗疫“无名英雄”

  • 热点人物

    代表委员朋友圈中的职工话题⑨:完善大病保...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沈力:“为您服务”的“一滴水”

    1958年,我国筹建全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沈力是第一位电视播音员。在此后十几年的播音岗位上,沈力完成了几千期节目的直播任务,是中国电视史上当之无愧的播音第一人。

  • 柳云龙《胜算》烧脑不足套路有余

    在国产谍战剧序列向来排名靠前的柳云龙,近期又推出了自己的一部谍战剧作品《胜算》。该剧自播出以来收视率稳定破1,在索福瑞统计数据csm59城的卫视黄金时段也稳居前五,可以说交出了一个不错的开场成绩。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农民王航弟:直播卖枸杞带动乡亲就业

    盛夏七月,微风徐来,枸杞树摇曳着缀满红果的枝条。“咕,咕咕咕……”7月24日,一个穿着朴素、中等个头,扎着高马尾的中年女子轰赶着地里的鸡,放水浇灌刚刚采完头茬的枸杞地。

  • 疫情不误就业路 打工者变身小老板

    疫情期间,一些农民工的外出打工路受阻,留乡的他们没有“等、靠、要”,而是开动脑筋,转变思路,变身创业小老板,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致富之路。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