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第一书记”杨波:在“贵州屋脊”书写壮丽青春(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6-28来源: 贵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生一世, 终归要做点有益的事”

  海嘎在改变。最让杨波欣喜的是,经过发展,村里喝酒打牌的人在减少,咨询政策、琢磨路子的人在增多。看到别的村寨搞道路硬化、庭院绿化,村民也会主动来找杨波帮助申请项目资金;看见韭菜坪得到开发,也有人来请杨波帮忙搞特色种植养殖。

  村民罗小平、杨金成、陈二福开起了农家乐;村民王老大、文清山等卖起了羊汤锅和烙锅洋芋;村民陈翠福、晏孝元、熊祥开、张贵兴等开起了小卖部;村民刘富朝、董怀忠、张贵兴、晏朝军等搞起了运输生意……

  全村上下的干劲终于调动起来了。

  随着景区的开发,海嘎“美丽乡村”建设也进入了快车道。初冬的海嘎,夜晚气温低到甚至零下,“穿三双袜子都抵挡不住脚底的冰冷。”可杨波几乎天天都“钉在”施工现场直到凌晨。

  ……

  一场生死离别,却动摇了杨波留在海嘎的心。

  2014年12月12日,杨波的父亲病逝。当天,杨波正在海嘎村组织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活动的嘈杂声淹没了电话铃声,再次接到姐姐杨洁的电话时,杨波依稀听到姐姐说:“弟弟,爸爸走了。你要挺住,快回来。”

  一路哭奔160公里,赶到六枝老家门口,杨波竟一步也迈不开腿。父亲就停在几米远的地方,遗体已经盖上白布。杨波恨,自己没有见上父亲最后一面。

  这是有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打击。

  父爱如山。杨波怎会不懂?自己也为人父。他深知,在海嘎时自己有多想念女儿。

  “小妍凌会走路了。”

  “小妍凌会喊爸爸了。”

  “小妍凌能自己吃饭了。”

  ……

  听到妻子在电话里说起女儿的每一次成长,杨波又内疚又幸福。而现在7岁的小妍凌,已经会对爸爸说,“爸爸你辛苦了。”“爸爸我努力学习,以后给你钱花,你就不用去上班了。”“爸爸我不骑马马肩了,我太重了,你不要太累。”

  和妻子结婚时,没钱买房子,杨波和妻子就寄住在岳父母家隔壁。房子在钟山区郊区一个已经倒闭的洗煤厂旁边,漏水、破旧,妻子一个人把家里的事扛了下来。除了带孩子,还要去私立学校教书补贴家用,自己几年来没有帮娘儿俩补过一次漏水的墙,换过一次坏了的灯泡,妻子想不通孩子还小,杨波为什么要一再去海嘎,常常抱怨,杨波也只能在嘴上安慰两句。夫妻俩磕磕碰碰这几年走过来,杨波心里觉得对不住妻子。

  杨波想起自己在海嘎夜晚难熬时,失去信心时,遇到困难时,和父亲一次次的对话。现在回老家,父亲再不会陪自己喝两杯小酒,聊聊近况。

  对亲人的内疚和自责,在失去父亲的那一刻,如洪水般爆发。女儿、妻子,还有不久前刚从手术台上抢救回来的年迈母亲,哪一个不需要自己?杨波暗下决定,2015年结束第二轮驻村后,就不再去海嘎。并写好回原单位的申请。

  在杨波思想波动的时候,20多位村民代表奔波160多公里来到杨波的老家六枝,为杨波的父亲吊唁,他们欲言又止的眼神,让杨波终不忍离弃。一想到多方争取来的特色民族村落建设、饮水工程、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开发都还没有完成,杨波就感到决不能当逃兵,一定要把乡亲们带出贫困的深渊。

  夜深了,杨波走进母亲房间,坐了会儿,起身时,母亲开口:“想去就去嘛,家里不用担心,你爹临终前说了,喊你不要放弃。这也是你爹的遗愿。”说完,母亲别过脸。杨波鼻子一酸,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擦干泪水,背起行囊,杨波再度回到海嘎。

  “杨书记回来了!”村民们奔走相告。三上海嘎,杨波有了新的目标,不仅要脱贫,还要带领大家找到适合海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路子,让海嘎村真正奔小康。

  6月初,妻子杨晓英第一次带着女儿去海嘎村看杨波。漂亮的路灯、干净的硬化路、好看的小洋房,晓英没有想到自己看到的是一个现代化农村,一点找不到人人都说的穷山村影子。村民们热情地拉着杨晓英烤洋芋吃,刘展英拎着一篮鸡蛋非要她收下:“嬢嬢,感谢你们的话说不尽。”杨晓英红了眼,6年来,丈夫一直在努力,自己还抱怨他什么呢。

  杨波带着女儿和妻子一路往高处走,上了韭菜坪。

  初到海嘎时,由于基站变压器故障,海嘎村已经很久没有手机信号,实在是想要打个电话了,杨波就只有爬到高处,借一下远处飘来的零星信号。现在,信号畅通了,杨波仍然喜欢爬到高处,因为那里视野开阔,能看到海嘎的全貌,也能看到家的方向。(记者 王淑宜 记者 蒲学光)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