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第一书记”杨波:在“贵州屋脊”书写壮丽青春(组图)
//www.workercn.cn2016-06-28来源: 贵州日报
分享到:更多

  “做好了, 就会留下脚印”

  两年的驻村时间过得很快,离开时,董怀忠握着杨波的手不肯放下:“我们记得董家院子这条路是杨书记你来了后帮助修下的”。

  回到了原单位,杨波心里却始终放不下海嘎村。第一轮驻村,自己只是摸清了基本情况,两年里为村民做了什么?自己能说得出来的只有那条硬化路。杨波不甘心,带着村民脱贫,自己还有很多事要做。

  2013年,又一轮驻村工作开始了,担心单位会另外派人,杨波早早地找到局领导。

  “小杨,你家里女儿才3岁,老婆又是一个人在家,还要打工。你一去又是两年,你自己要想清楚了。”

  杨波斩钉截铁:“想好了。”

  安抚好父母、妻女,杨波再次上了海嘎村。这一次,杨波胸有成竹。

  第一届驻村结束后,杨波就思索,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和一群想干事又能干事的村干部,凭一己之力是无法改变现实的,只有依靠团队的力量,协作互助,发动群众,形成发展合力,才能带领大家发展致富奔小康。因此,回到海嘎后,整顿团队软弱涣散成了杨波的第一“要务”。

  杨波明白,当时在村组干部眼里,他就是个外来“和尚”,觉得他不会真心实意干工作。为了消除村干部的顾虑,白天杨波主动跟着村组干部一起下队走访,晚上就在村组干部家搭把手做做菜,喝点老土酒,摆摆龙门阵,拉近和村干部的关系。

  村里搞建设,需要搬迁二组村民黄流桥家祖坟,谈不下来,杨波和村干部再次上门。76岁的黄流桥倒上满满一碗酒,“杨书记,把这碗酒喝了。”一起去的人来不及阻拦,杨波端起碗一口喝完。酒中见真情,事情很快谈妥,这件事也让一旁的村支书杨二福看在了眼里,对这个“小伙子”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常说,要着力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在村里工作这几年,我深有感受,如果说一个村贫穷、偏远、产业薄弱、民心不齐等问题是一把锁,那一个有朝气、有战斗力、有号召力的村级党组织,才真正是开启这把锁的‘金钥匙’。”杨波在日记里写道。

  村支两委开会,村主任杨金成迟到了半小时,按新规定,需要罚款50元,别人都说算了,杨波硬是坚持要按制度办。款罚了,杨波晚上主动去了杨金成家,“杨哥,今天的事情你不要生气。”推心置腹,两人聊到深夜。

  慢慢地,通过加深了解,村干部对杨波的认识不断转变。

  为了让村支两委班子焕发生机,杨波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制定了新的村规民约、规范党支部学习制度、制定两委干部管理办法,要求村干部实行坐班制并纳入每月的考核报镇政府。制度执行起来了,人有效管理起来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也随之逐渐增强起来了。

  为绘制好海嘎的发展蓝图,杨波带领大家摸遍了海嘎的每个旮旮角角,制定6万余字符合海嘎村级经济发展、旅游发展、绿色食品发展的规划,建立了海嘎小康民情台账。

  经过多方奔走,杨波争取到200余万元为村里建起9个种植养殖基地,引进苦荞种植1000余亩,成立“海嘎四季青种植农民合作社”。

  咨询专家,利用海嘎高海拔、强日照的特点,引导村民种植脱毒马铃薯和苦荞。海嘎村出产的马铃薯、苦荞品质高、卖相好,已远销贵阳和云南。

  为保护好品牌,杨波与驻村队员四处协调,注册了“黔之脊”绿色食品商标,把“土疙瘩”变成了“金元宝”。

  借2013年韭菜坪开发建设“4A级景区”的东风,为300余名海嘎村民争取就近务工的机会。

  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近30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文化广场。

  看到韭菜坪人气渐旺,杨波又发动村民组建了导游队、办起了农家乐,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

  ……

  事情一件一件做了下来。2015年,海嘎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230元,是杨波去之前的4.5倍,村里低保对象只剩下11户。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洋楼,俨然成为大山里的现代化新农村。

  杨波立下的志向,正一点一点成为现实。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