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时代先锋-正文
艾合买提:当代治沙新愚公(图)
//www.workercn.cn2014-06-03来源: 新疆日报
分享到:更多

  然而,1986年春天的又一场沙尘暴让艾合买提再也无法安心做他的“裁缝梦”。那一场沙尘暴,把家里的17亩玉米和全村的农作物全部埋掉,当年,全村村民颗粒无收。

  艾合买提痛下决心,不管多苦多累多难,一定要治理好村头那片“魔鬼”般的沙包,让古再勒村真正成为“美丽的家园”。

  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为小伙子的勇气和胆识所感动,专门召开村干部会议,决定把村头边一大片沙丘划给艾合买提。

  1987年,22岁的艾合买提在沙包边上盖了两间土房,带着新婚的妻子,怀揣着做裁缝攒下的3万元,开始了向沙漠宣战的“壮举”。

  家里人强烈反对艾合买提做出的决定,妻子也认为艾合买提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扔到沙堆里不值得,村里的很多人更是觉得艾合买提“疯了”。面对大家的怀疑、反对和不理解,艾合买提治沙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对家人和乡亲们说:“不治沙,大家都过不上好日子。”最终说服了家人,妻子成为他治沙最得力的助手。

  艾合买提学着别人的样子,在沙丘周围种上骆驼刺做固沙防沙带,在防沙带里再密密地种几排沙枣树和杨树,虽然种下的杨树苗死了很多,艾合买提不灰心,他到已经取得治沙成功经验的邻近县市和乡镇学习请教,回来后仔细研究和琢磨,当年就建成了由骆驼刺、沙枣、杨树组成的60亩防沙林带。

  种树要用大量的水,他到库车县请来打井队,一气打了十口压井,到浇水时节,雇村民专门压水浇树。

  两年中,他把开裁缝店时积蓄的3万元和随后又挣的钱全部投入在了治沙事业上,到1989年,一条1公里长、5米宽的防沙林带初步锁住了村头的沙包,原来移动的沙丘不再向村庄推进了。和前几年相比,沙尘天气少了很多,即使刮大风,也无法卷起漫天黄沙对庄稼和村庄形成威胁了。

  “我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

  沙包被锁住了,但不能让沙包空着。大面积种棉种粮不但用水多,而且成本高,在沙包上也不好管理。从1989年开始,艾合买提尝试在沙丘上种植葡萄。

  挖葡萄坑全靠人力,要把沙子一袋一袋的送出去,把土层挖出来。艾合买提拉上亲戚朋友帮忙,又雇了村里人,挖走了100多亩地的沙丘,开出了深沟隔断沙丘东南移的“路”,种了60多亩葡萄和30多亩的林果。到了1994年,葡萄进入盛果期,每年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村里的人开始学着他的样子种树治沙、栽葡萄,艾合买提耐心地给乡亲们提供技术上的帮助,还在资金上给予资助。村民们资金紧张的时候,他就从银行贷款借给村民,贷款的利息他全承担下来。

  艾合买提说:“治理沙漠靠我一个人远远不够,致富的路上,我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走。”

  为了发展林果业,他去过很多地方,只要见到当年离村出走的乡亲,就给他们讲村里治沙后的变化,告诉他们种果树、栽葡萄可以致富。渐渐地,当年出去的村民陆陆续续回来了,离家去乌鲁木齐的哥哥姐姐全家人也都回到了村里,和他一起护家园、建果园。

  当年离村出走的买合木·尼牙孜早年就是村里的葡萄种植能手,1995年他回到村里来找艾合买提,艾合买提送给他250棵葡萄苗。3年后,买合木家的葡萄卖了1万元,去年,他家的收入达到5万元。

  1999年,村委会和艾合买提商量,把他治理好的1平方公里多的沙丘划出500平方米给村里的13户村民,他爽快地答应了。如今,这13户村民每家种葡萄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果树多了,原来的压井不能用了,2001年,他自己花钱打了4口机井,在自己用水的同时,还以比乡镇水管所低的价格提供给村民灌溉果园。

  种葡萄能挣钱,但树种很单一。从2011年开始,艾合买提又琢磨搞经济林,发展核桃、红枣。他把县林业局、乡镇农林专家请到村里进行现场指导,白天忙着照看果树,晚上去乡亲们的家了解情况。在他的积极引导下,村民们也开始种植核桃、红枣,面积越来越大,群众的收入越来越多。27年过去了,艾合买提和村民们一起治理了十几平方公里的沙丘。沙雅县林业局先后为村里投放了30000多株优质苗木,镇党委和政府将渠水引进入林区,解决了灌溉水的问题,还组织劳力整修拓宽了林区道路,打通了林区内的运输通道。昔日被风沙侵害的古再勒村,如今真正成了村民们的“美丽家园”。

  通过治理沙丘和荒地,艾合买提家的葡萄地达到450亩,总收入接近100万元。村里的250户人家都在沙丘上种葡萄,130户已形成规模,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000多亩,成了沙雅县远近闻名的“葡萄村”。由于在沙地种植,口味好,品质优,葡萄一开始采摘就被内地客商全部订走。

  近3年来,艾合买提先后购进400多台农用三轮车,村民们购买时有钱就给,没钱就先开回去使用,有的村民直到一两年后有了收入才把购车款付给艾合买提。

  十几年来,艾合买提先后获得自治区“优秀绿化员”、阿克苏地区“科技致富先进个人”等荣誉。但他对这些看得很淡。他说,他还准备在村里建保鲜库,把全村的葡萄冷藏起来,冬天的时候卖到内地大城市去,让村民们挣更多的钱。(本报记者/张杰 沙地克·伊明尔 董亮 通讯员/王伟 安斌)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