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赏书画 心静自然凉-中工书画-中工网

中工娱乐

三伏赏书画 心静自然凉

来源:广州日报
2021-07-18 13:05:12

  原标题:三伏赏书画 心静自然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翻拍)

  “日轮推火烧长空,正是六月三伏中。”一年之中,以三伏天最令人难耐。

  古代的文人墨客,酷暑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种创作契机。

明 仇英《竹梧消夏图》

宋   佚名《柳荫高士图》

  王羲之对炎热的感受尤为深切

  现代人有空调,自能免受暑热煎熬,但古人无此“神器”,唯有用各种“土办法”消暑,如饮伏茶、食汤瓶、烧伏香、浮瓜沉李于寒水等。虽然如此,仍免不了被酷暑肆虐。

  而古代的文人墨客,有更高明的消暑方法。酷暑对于他们来说,既是一种生活体验,也是一种创作契机。通过创作,他们澄怀涤虑,使精神情志回归宁静。而后人仔细观赏品味他们的作品,无疑也是一种“消暑良方”。

  可能是因为体质的原因,王羲之对炎热天气的感受尤为深切。他的《徂暑帖》《热甚帖》《毒月帖》《大热帖》《热日帖》等,均述及自己及友人如何饱受暑热之苦。

  如《徂暑帖》云:“徂暑,感怀深。得书,知足下故顿乏,食差不?耿耿。吾故尔耳,未果为结,力不一一。”

  《大热帖》云:“便大热,足下晚可耳。甚患此热,力不一一。”

  《毒月帖》写道:“晚复毒月,想足下所苦,并以佳,犹耿耿。”

  这几桢手札的内容,都是说些生活琐事,对友人表达关心和问候。情真意切,平实自然。观其“顿乏”“甚患此热”等语,令人感同身受。

  白居易此诗诵读一次消暑一分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白居易便深谙此道。其《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老子说,“静胜热”。白居易此诗就是对“静胜热”最形象的“注解”:酷暑时端坐院中,眼观鼻,鼻观心。心静如水时,感觉清风徐来,渐渐热散凉生。此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诵读一次,自然消暑一分。

  树下读书似晋唐高士

  我们再来欣赏一幅宋人的《柳荫高士图》。

  此图画一棵树干虬曲刚劲的古柳,枝繁叶茂。树下有一头戴葛巾、袒胸露腹的美髯公赤足而坐,凝视坐前一手卷,靠近双足处摆着一个盛满液体的桮,桮中还有杓。估计里面是酒,因其人神态略有醉意,似醺醺然不胜酒力。

  大热天在树下饮酒读书,这种消暑方式颇有晋唐高士之风。难怪清乾隆皇帝在画上题诗云:“柳荫高士若为高,放浪形骸意自豪。设问此人何姓氏,于唐为李于晋陶。”

  意思是说,这位放浪形骸的高士,如是唐人就是李白,如是晋人便是陶渊明。

  李白一生无拘无束,有此行为不足为奇。其《夏日山中》诗云:“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李白不像白居易那样在家中端坐静心,也懒得摇扇子事消暑,干脆跑到山中松林下,享受林间清风带来的阵阵凉意。

  此外,李白爱喝酒,爱读书,图中人物也与留存下来的李白像有几分相似。但从葛巾、柳树、酒桮等服饰用具及环境看,图中之人应是“五柳先生”陶渊明。

  此图观之“负离子爆棚”

  明代画家仇英的《竹梧消暑图》,也是表现文人雅士在山水之间消暑的别样情趣。图中“高士”的消暑方式与陶渊明、李白有点类似,但无放浪形骸之态,而有仙风道骨之姿。

  图中远山青翠、起伏连绵,近处山坡平缓、地势开阔。只见翠竹疏朗、流水潺潺。竹林之中有二人身穿宽袍长袖,长髯拂胸,相对而坐,正侃侃而谈。

  在竹林之畔,一株梧桐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浓荫下一座水阁立于溪水之上,三面通透,一面为山水画照壁。水阁中几案上摆放着书籍等物。一人坐在凳子上,斜倚水阁栏杆,手持羽扇轻摇纳凉。他目视溪流,若有所思,好像是在构想诗文辞赋。

  此图融山水、林木、亭阁于一体,疏密有致,色彩鲜丽。画中人物刻画细腻,形象传神,有如闲云野鹤。整个画面看上去就像一个世外桃源,仿佛负离子爆棚,观之令人暑热顿消。

  能止渴的“水果画”

  可供“消暑”的传统绘画,除了山水画,还有各种能止渴的“水果画”。面对令人垂涎的水果,历代画家在啖食之余往往雅兴大发,用传神的笔墨把它们再现出来,与观赏者分甘同味。

  炎炎夏日,最能解渴的水果当数西瓜。元人钱选在画《蔬果图》时,为了表明图中一水果为西瓜。刻意挑选了一个开口的西瓜进行描绘,里面的红瓤黑子清清楚楚,令观者恨不得啖之而后快。

  近代画家高剑父某年苦于酷暑,又得不到西瓜,便画一《西瓜图》,聊以自慰。他在该画题识中说:“今夏苦热,欲吃西瓜不得,乃画此自慰,聊作话梅止渴之意耳。”

  现代画家陈大羽在三伏天时尝过西瓜后,画《西瓜》一幅,特题诗句云:“不愁三伏苦热天,金陵多瓜家家甜。”

  高剑父与陈大羽,一个无瓜可吃而画瓜,一个吃完瓜后画瓜,虽境况不同,但对西瓜的喜爱却无异。他们的作品,同样都是夏日“消暑”的上乘之作。赏其画而品其题识诗句,别有一番风味。

责任编辑:刘涵越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公众号

  • 中工网微博
    公众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