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紫藤焕新姿 百年圣陶育桃李-中工教育-中工网

教育

职校风采

千年紫藤焕新姿 百年圣陶育桃李

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传承和发扬叶圣陶教育思想纪实

2020-04-29 10:32:02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承袭书院文化精髓的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是一所办学声誉闻名遐迩、莘莘学子英才辈出的百年老校。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现代史学家顾颉刚等文化名人,以及33位两院院士和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都曾在这座校园、这株紫藤树下求学求索。

  春华秋实,岁月如歌。如今,这所融合了民国典雅风格和苏式温婉风格的古老书院,经过200年办学历程的文化洗礼,正散发着勃勃生机。学校秉承“正谊明道”的校训,深耕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核心教育思想,以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身心和谐、习惯良好的现代栋梁之材”为育人目标,在德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等方面注入求真、严谨、反思和创新的科研精神,打造了全方位、浸润式德育网络,构建了特色化、个性化课程体系,成就了科研型、专业化师资队伍。

  名家掌校、名师执教、名人辈出,国家级别示范高中、江苏省四星级学校,苏州第一中学校已然成为苏州基础教育的开拓者和优秀范例。

  古树新芽沐春风

  叶圣陶教育思想产生于本真的基础教育实践之中,用朴实的语言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放之今日,依然能感受其思想精髓对教育教学、为人师表的深远影响。作为叶圣陶先生的母校,研究、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成为苏州一中办学的一大特色。

  众所周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学校研究者发现:叶老在40年前提出的“教育的目的是教人怎样做人”,与新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诠释不谋而合,且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也与叶圣陶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教育是农业”是叶圣陶先生的一贯主张。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浸润,学生是种子,教育的使命是坚持学生本位、尊重学生个性、唤醒学生生命潜能。这与文化基础所倡导的“人本第一”理念相辅相成,也是学校立足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结合实施“吴文化课程基地”建设,构建特色化、个性化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文化、体育、艺术、创新”4种技能全面培养的理念基础。“教为不教”的理念,在基础教育中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今天依然是指导学校国家课程改革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叶老关于习惯养成教育的观点,旨在对学生实施健全的教育,这与“社会参与”中所强调的培养学生社会属性的观点是一致的,通俗而深刻地阐释了教育为人生的本质。

  科研兴校铸辉煌

  科研和教育,都是需要长期坚持且润物无声的工作,由热情与好奇驱动,以责任和耐心维系,均属于一种纯粹的追求。在唐敏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开展基于科研精神办学的实践探索,在学习、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同时,秉承像做科研一样办教育的理念,注入科研精神中的求真、严谨、反思和创新等要素,以扎实的教学能力、高超的教育艺术、做科研的态度和精神,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实、做好、做新,为历史名校注入蓬勃发展的活力,屡创办学史上的辉煌成就。

  近两年,学校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3015黄金法则”,倡导“师生互动、引导自学、教为不教、有效教学”的“4335课堂助学目标”,完成“教为不教”理念的课堂实践化操作范式,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学校先后成立名师工作室、创客实践室,借助科研引领和名师辐射,成为STEM融合科学及实践课程基地、首届中科院“未来创新科学家”基地学校等一系列科技创新课程基地,每年有20余个各类研究型课题通过国家知识产权部门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为学生科创素养提升和自招升学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学校还以设在苏州一中的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为依托,开展叶圣陶“教为不教”教学思想区域推进的教改实验,项目成果申报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基于叶圣陶“教为不教”理论的课堂转型实践探索中共有5项案例获得江苏省政府部门教学成果一等奖。

  多维立体德育网

  学校立足于叶圣陶先生“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思想,以生涯规划为引领,以班级文化为载体,以打造圣陶育人团队为目标,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多元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德育工作“严而不死,活而不乱”,成效斐然。

  为把习惯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学校首先制定了《江苏省苏州一中学生应该养成的十大习惯》,涵盖自我认知、学习品质、人际交往、审美运动等方面,在尊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学校以“每周一个好习惯”为抓手,倡导并强化感恩、诚信、自信、反思、规划、高效、运动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其次,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内容,如,高一的“创建和认同”,高二的“整合和展示”,高三的“提升和激励”,让班级文化从组建、熔炼到高度凝聚。再其次,学校以“生涯规划”为主题,从高一到高三设置了“自我发现”“生涯发现”“学业目标管理”3个阶段,让人生观教育真正入脑走心。

  目前,独具特色和效能的立体式德育网络(全员参与的德育课堂、专业系统的德育课程、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育人于微的心理网络、家校共建的合力平台)已经形成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构建实施的“圣陶育人团队”德育课程,成功入选江苏省首批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苏州市德育示范学校等,圣陶书院班张文暄同学获评全国优秀共青团员。

  德育创新,学校一直在领跑。

  教为不教系人生

  围绕叶圣陶先生“教为不教”的教学思想,学校抓准时代脉搏、精准定位未来人才的课程需求,坚持开展以“师生互动、有效课堂、引导自学、教为不教”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改革,结合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多种“互联网+”教学新模式以及一组一品、校际交流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开发、实施了培养目标为真知、真理、真人的“教育为人生”课程体系,将国家课程和学校特色课程整合为两个板块,每个板块均分成“基础—融合—拓展”3个内容,即“1+3+X”课程体系。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开设圣陶书院班,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办学,依托大学学科、资源和技术优势,在课程模式、自主学习上探索书院精神在数字时代的人文内涵,为不同兴趣天赋和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开设“自主学习特需课程”,鼓励其自主研究、发展特长。据了解,书院班学生在学科竞赛、专利申请、社团活动等各个层面全面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机器人社团在国家级别、省级比赛中屡屡夺冠,科技小发明申请多项专利。

  学校还积极拓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空间,开设“正道系列”“谊理系列”“明性系列”三位一体的校本课程,以及30多门综合实践课程,涉及社会人文、数理竞赛、科技创新等,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学习内容和立体化学习网络,将课改落到了实处。第一课堂着重于知识传播和学科研究,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个性化、精准性,真正做到减负高效;第二课堂着重于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利用江苏省吴文化课程基地、STEM融合科学及实践课程基地等省级项目基地以及校外资源,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推进学生第二课堂的实践,构建本土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共生,动态平衡,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名师强校育桃李

  学校认真践行叶圣陶先生“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的教师发展思想,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致力于培养一支科研型、专业化师资队伍。作为百年名校的掌门人,现任校长唐敏为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既是专家型教师,又是科研型校长。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梯队建设,组建了一支科研型校长领衔、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骨干、中青年教师为主力、年轻教师崭露头角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了有制度保障、有细化评价的名师工作室运作模式,为名师的孵化培养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0人,其中江苏省特级教师9人、正高级教师10人、苏州市教育领军人才1人、苏州市名教师4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14人,近40%的教师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并有多个学科教师被苏州市教科院聘为兼职教研员。所有教师兼开设一门及以上的选修课,13名教师具备双语教学能力。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临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挑战,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将在传承和发扬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办学实践中,积极寻求传统与现代办学融合创新的路径,不断赋予百年书院新的时代内涵与精神,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谱写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华章。

  (苏州第一中学校校长 唐 敏)

编辑:郑鑫

图说教育

  • 北京高三年级学生开学复课 学生保持一定距离就餐

  • 云南省小学部分年级开学

  • 重庆巫溪:学知识 助脱贫

新闻排行

职教天地

  • 备战:攻克复学后防疫教学难题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明确了复学返校的具体时间和进度安排,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将逐渐恢复常态。复学复课后,如何兼顾防疫工作与教育教学,成为多数校长关心的话题。对此,本刊特邀请处于复学筹备状态和已经复学地区的学校校长。

  • “一市(校)一案”推动职教创新发展

    日前,山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出台《关于“一市(校)一案”编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要坚持市级统筹,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趋势、产业需求、人力资源规划。

教育论坛

  • 教育逐“生态” “舵手”引航程

    “培养什么人”,不仅强调了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是新时代教育亟待解答的重要命题。全国教育大会指出 因地制宜建课程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者,非为既往。

  • 破解相对贫困教育扶贫仍大有可为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等目标”。教育相对贫困具有多维性的特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了因经济贫困导致失学辍学之外。

名人坊

新闻日历
 
京ICP证100580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7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