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拥抱数字时代:改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阅读
光明智库:现在,几乎人人手中都有一部手机,阅读变得越来越方便。作为出版人,面对数字阅读的需求,应该如何积极应对,把更多的优质内容推送到移动端?
于殿利:近年来,我一直在强调和呼吁:不要让数字阅读取代纸质阅读,不要让碎片阅读取代系统阅读,不要让娱乐阅读取代严肃阅读。因为阅读的本质不是兴趣而是思考。但数字化和读屏时代给出版和阅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出版和阅读的本质,重新审视出版业媒介或传播特征的凸显,重新审视读者受众身份的转变。作为出版人,应该通过出版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大众对于数字阅读的需求,走媒体融合的出版之路。
商务印书馆已实现了“纸电同步”,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下,努力实现由“出版融合”到“融合出版”的转变,技术不再是单纯的手段和工具,同时也在创造新的内容和知识。
张艺兵:数字潮流势不可挡,但改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阅读;内容是核心,技术做支撑。面对新形势下的数字阅读需求,我们应当以出版为核心,把优质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迁移或转化,在纸质基础上推出数字版、开发多媒体版,把出版服务升级为阅读服务。
广西师大出版社集团正在与各互联网平台进行数字版权方面的密切合作,并创办了知识服务品牌“知更社区”,提供新兴线上课程、线下游学等知识服务。
秦德继: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时代的到来,传播形式、读者认知及审美心理都产生了“突变”。出版人要充分了解和应对技术改变带来的挑战,充分了解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变化了的阅读习惯。借助互联网平台,一流科学家有了更多直接面对大众进行科普的机会。比如,我们最近上线的微信公众号“返朴”,由物理学家文小刚、生物学家颜宁担任总编,致力于严谨的科学传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我们注意到,移动端读者的阅读需求,已经从最初的以浅显和娱乐化为主转向对优质内容的渴求。可以看出,移动端对内容产品的需求是迭代的。我们出版人应该做的,依然是守正出新,主动布局,长线长期投入,生产更多优质内容。
项目团队: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羽、蒋新军、张梦泽、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