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新型产业工人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工理论-中工网
首页学习时政看点工事全总工会评论权益视频财经企业就业民生国际军事理论汽车健康人物书画摄影旅行文化公益教育娱乐体育

中工理论

工运前沿

培养新型产业工人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苏丽锋
2020-11-02 09:02:54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观点

  新型制造业发展在创造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对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适应智能化岗位需求的新型产业工人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之举。

  

  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的基石。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引发了新一轮产业变革,生产组织方式、工作流程、业务模式正在发生转变,新型制造业迅速发展。今年6月底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对制造业全要素、全流程、全产业链的管理和改造,提升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新型制造业发展在创造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对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适应智能化岗位需求的新型产业工人是支撑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之举。

  技术进步推动新型制造业快速发展

  我国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28.1%。与此同时,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智能网络更加有效地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过程组织起来,实现了工作设备与工人之间的实时对接,并与市场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建立起一套网络共享协同平台,形成预定、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的新商业模式,真正实现了顾客需求与企业生产全过程对接,使企业能够快速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拓展了产品的价值空间,推动了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另外,网络共享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得各种数据和信息快速传递,不断促进全产业链融合,使产业链从企业内部向外部延伸,企业组织扁平化,新的制造业运行模式正在形成。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向新型制造业转型,尤其是国家出台《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2016~2020年)》后,在政策支持下先进技术和智能产品不断涌现,包括智能制造业在内的智能产业快速发展。例如,2018年我国人工智能企业超过4000家,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制造业企业数量更是十分庞大,2019年进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工业设施达到4000多万台。截至今年6月,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关键工序数控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1.1%和71.5%。

  新型制造业发展需要更多新型产业工人

  首先,新型制造业就业岗位不断增加。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过程的融合,企业逐步打通了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各环节的壁垒,实施精准生产、精准营销,生产过程开始向产品个性化和制造服务化转变。工作岗位的设计更加科学,岗位数量和结构重新调整,智能化操作岗位快速增加。同时,由于制造业产业链延展,协同研发和个性化定制带动了现代商务服务业等一大批新业态发展,创造出更多新职业和新岗位,企业对新型产业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

  其次,新型制造业就业质量明显上升。由于生产工艺和流程更加优化,工作的智能化水平更高,工作环境更好,对体力劳动要求减少,管理也更加科学规范,新型制造业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更高。同时,由于新型制造业生产效率更高,企业可以给员工提供更多福利,包括奖金、社会保障、培训、休假、职业发展机会等,因而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较高。就业质量的提高让新型制造业企业对于劳动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此类工作岗位越来越受到求职者的热捧。

  同时,新型制造业对劳动者技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制造业从大规模人工生产向机器人、机械臂等自动化生产方式转变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全新的生产流程、工艺、设备和仪器,这些硬件设备和软件控制系统的使用,需要劳动者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另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部分原本属于制造业的生产环节向现代服务业转移,导致部分制造业工作岗位向现代服务业转移,需要劳动者掌握现代服务业的工作技能。然而,目前我国部分传统制造业劳动者还无法适应新型制造业的技能要求,企业所需的新型产业工人供给不足,存在技能结构失衡问题,应予以关注。

  多措并举培养新型产业工人

  第一,要发挥职业教育的制造业人才“孵化器”作用。新型产业工人是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该从培养新型产业工人的大局出发,确立新的职业教育体系。按照市场导向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新工艺、新控制软件等与生产紧密相关的课程。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让学生一边在企业中见习,一边接受学校的理论培训,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职业院校成为新型制造业人才的“孵化器”,为我国制造业转型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第二,要鼓励终身学习,促进劳动力转型。制造业转型需要传统产业工人向新型产业工人转变,为了适应新型制造业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重视技能学习,增加教育培训投入,尤其是针对新技术、新岗位要进行系统性学习,由“单一型技能”向“复合型技能”转变,不断提升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同时,要将自身职业规划和企业发展结合起来,确立在工作中追求自身价值体现的就业理念,通过劳动力转型助力制造业发展。

  第三,要构建企业人才培训中心,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产业工人。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过程中,需要一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新生代产业工人。在新型产业工人紧缺的背景下,要充分挖掘企业自身的人才培养资源,通过构建人才培训中心,为接受培训者搭建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师和管理专家讲授相关课程等方式,不断提升一线工人的职业素养,培育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满足企业转型发展的人才需求。

  第四,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投入。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要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管理氛围,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针对技能偏向型就业带来的就业不平等和可能出现的就业极化现象,政府要加大对中低技能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稳定不同技能劳动者就业。要加大对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对面向重点行业关键岗位人才培训的社会机构给予补贴。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迟语洋

书评书讯

工运前沿

专家学者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