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记烙画艺术家孙光陆的艺术人生:传承烙画技法 追求艺术人生
//www.workercn.cn2015-03-13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广州参展:开启艺术创作之路

    孙光陆烙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完成于1991年。经朋友介绍,参加并轰动了当年在广州举办的"首届中华百绝"博览会。

    凭着《清明上河图》和同时参展的他创作的50多幅作品,孙光陆在广州也一炮走红!著名书法家米南阳特书"铁笔生花",来赞誉孙光陆用民间技法再现历史杰作的执著精神;烙画《清明上河图》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当时的组委会给了孙光陆这样的评价:"孙光陆花了三年业余时间完成了在木板上再现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这幅长20多米,高1米的火烙画浸透了孙光路三年多的心血。作品再现了北宋风俗画家张择端先生笔下所表现的社会风俗与人民生活的生动场景,体现了孙光陆对画面结构和人物刻画等方面的总体把握。整个烙画艺术的魅力在图中数百人物、难以尽数的树木、房屋、船只、车马都在孙光陆烙铁下得以完美展现,甚至得到'与原作如出一辙'的艺术评价,烙画艺术的表现力,令人叹为观止。"广州参展,孙光陆的作品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其经济价值也在不断攀升!这给孙光陆进入艺术殿堂创造了机会!也给孙光陆带来人生第一次,也是一次重大的选择机会。

    1992年,海南一家文化公司看好他的发展前景,签约一年,专门为孙光陆投资成立了一家创作室,负责创作的一切开销,让他研究如何将烙画的技法在宣纸、卡纸上得到完美体现。孙光陆从此真正走上了专职艺术创作之路。用孙光陆的话来讲,在这一年时间里,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之中,不用再为经费、画室之类的琐事缠身,可以在一个完全适合创作的氛围里,全神贯注搞创作。

    此时,孙光陆在烙法上突飞猛进,气息运用自如,技法日见成熟,同时也锤炼了孙光陆的艺术感觉。他在临摹的同时注重人物神态的准确把握,花鸟楼阁的形象更加逼真,练就了或寥寥数笔,或浓墨重彩,收放自如的表现画中主题的烙刻功夫。为以后完成更有难度的宣纸、卡纸上的艺术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1993年8月16日,孙光陆作品参加昆明交易会,同样获得了广泛赞誉。

    1998年3月28日,孙光陆又应中国扶贫基金会之邀,参加了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首届功在千秋书画扶贫大展".启功、白雪石、徐震时、锦鸿钧等20多位著名书画家在会上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了他们最新创作的书画作品;青年烙画家孙光陆历时三年制作的烙画长卷《清明上河图》,其高超的艺术功力,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这次,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的评价部门更加专业:"自1981年开始从事烙画艺术研究,创出了自成一派的烙画新技法。为了使烙画艺术在技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他查阅大量的资料,把中国画和西洋画的特点融合一体,创造出具有油画风格的烙画艺术作品,使之更富有表现力,细腻逼真,美观大方,深受国内外朋友的喜爱。所创作、临摹出的烙画作品,山水画中,蕴含着国画的磅礴气势;花鸟图中,表现出工艺画的丝柔细腻;人物风光画中,又赋予了油画高雅隽永的风格。"之后的几年里,为了更好地从事艺术创作,孙光陆开始经商,"以商养画".他力争通过自己的手创造价值,来更有力地支撑艺术创作。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