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记烙画艺术家孙光陆的艺术人生:传承烙画技法 追求艺术人生
//www.workercn.cn2015-03-13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三年一剑:临摹名画《清明上河图》

    1988年临近春节的一天,孙光陆无意间打开一本挂历翻看,看着看着,其中一幅画面跳入了孙光陆的眼帘——清明上河图!画面中那恢宏的场面、形态各异的人物、曲径通幽的亭台楼阁,一下子抓住了孙光陆的目光。一个灵感倏然闪现:要是自己能够用烙画的形式将其宏大的场面再现出来,那该有多好!想法一经跳出,连孙光陆自己都感到兴奋而充满诱惑!

    诱惑归诱惑,要是真地烙出一幅《清明上河图》,对于一个涉足烙画艺术时间才几年,技法尚未完全成熟的孙光陆来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风俗画家张择端先生的名作。作品反映的是北宋时期人民生活和社会风俗的生动场景,图中首先是人物众多,光能数出来的人物就有500多个;其次是场面宏大,20多艘船,数不尽的树木、楼宇、车马、桥梁,要把这些都一一再现,谈何容易!

    这时他首先面临的任务就是布局、放样。孙光陆把板材铺在地上,对照着原画作品,反复揣摩,开始了对画面的精心构思,对人物、楼阁、山水等画面的整体布局。

    每当夜幕降临,在北京市西城区一间13平米普通的民居里,一张床,一个沙发,一张桌子,就是孙光陆的卧室兼画室。那时孩子还小,据孙光陆的爱人万欣介绍,当时为了支持丈夫的爱好,自己一人带着孩子,独揽全部家务,腾出时间,让孙光陆作画。孙光陆回忆起这段经历,依然感慨良多:那时家里房子很小,有时候孩子还哭,但爱人很理解他,默默承受了许多东西,使他可以一心一意搞创作,可以心无旁骛,潜心做画。彼时,这间13米的陋室就是他烙画的艺术王国!

    靠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靠着一股不服输的毅力,孙光陆熬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的夜晚,经历了多少创作的难题,对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造型、每一枝花鸟线条、每一幅亭台楼阁,每一处车水马龙,都寄予了他无限深情,并通过或深或浅的"笔端",被他准确无误地展现在板材上,流露在作品的每一个人物、景致之中。要想把房屋、树木勾勒得准确、神似,握着电烙铁的手,在木板上操作必须要稳,要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的走神,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废。恢宏的画面在考验着孙光陆的意志、细心与耐力。

    三合板大,无形中增加了操作难度。板材与板材连接处在走线时需要格外细致,为了确保烙画的整体效果,桌子不够用,孙光陆就把板材铺到地上,作固定拼接,为了适应板材的位置,必须改变烙铁的拿法,跪在地上烙,其难度可想而知!当时高昂的板材费促使他珍惜每一块板材,不允许自己出现那怕一点点失误,来不得半点的马虎。用孙光陆自己的话说,"三年日复一日、全神贯注的临摹,练就了他只要拿起电烙铁,画面黑白深浅、线条粗细平均",烙铁在自己的手里已经变成了一支运用自如的"笔".三年里,为着幅作品吃了多少苦,只有孙光陆自己知道。经过三年的刻苦临摹,举世瞩目的《清明上河图》终于问世。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