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老师的“送教路”-资讯 · 快评-中工网

人物

资讯 · 快评

邓老师的“送教路”

2018-08-18 10:04:03

  教育

  吴家是四口之家,却有三人残疾。母亲罗世菊今年38岁,智力和肢体都有残疾,说不出话,也站不起来,平时只能跨坐在长凳上用手拖凳子划着“走”。儿子吴文建今年16岁,女儿吴丹丹14岁,都遗传了母亲的病。

  家中唯一的健全者是父亲吴长生。这个黑瘦又沉默的农民快40岁才娶了邻村的罗世菊,他今年已56岁。2002年,儿子的降生让他欢喜了好一阵,但没多久他发现儿子的腿有些畸形,教他说话,“只会呜哇乱叫”。看了医生,吴文建被打上“二级残疾”的标签。

  父亲以为是奶水的问题,把希望寄托于第二个孩子。喂养吴丹丹的过程中,他特意把母乳换成奶粉,悲剧却未能避免。家里的残疾人从1个变成3个,吴长生觉得天塌了。他要务农养家,还要照顾妻子,孩子只能被送到外婆家。

  邓林明和吴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在2014年正巧碰见两个娃娃被外婆背回新泉村。“他们残疾,我也残疾。”他开始留意这家人。有次,他去村里卫生站给老伴配药,听医生说经常看到哥哥带妹妹坐轮椅到学校听墙根,“教室在一楼,但地势高得很,他们上不去,估计什么也看不到,只能听到个把句……”

  他专门去了一趟吴家,问兄妹俩想不想读书。孩子呜哇说了半天,他一个字也没听懂,便递过纸笔说,“想就画勾,不想就画叉”。“让你们上学,要不要得?”兄妹俩立刻在纸上画下大大的勾。“去割猪草、喂鸭子,要不要得?”画的是叉。

  很长一段时间里,邓林明都是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在上世纪中叶,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他经过层层筛选念完小学和初中,考入江北第一中学。像他一样的,全公社只4人。但饥荒导致学校停课,他没能读完高中。回到大队后,他先当了统计员,半年后被同仁小学(现重庆市渝北区华蓥山小学)看中。1963年,他成为代课老师,教了3年书。知青返城后,学校缺老师,大队书记再次找上他。一教又是7年。他主教数学,也教语文和政治。1986年,他进城打工了。

  镇上不少人都是他的学生,包括华蓥山小学的老师们。他开始张罗兄妹上学的事。学校同意接收,但考虑到两个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也无法跟同学正常交流,要求家长陪读。吴长生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他表示无能为力。邓林明请缨陪读,被校领导劝住:“你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三个人当中的任何一个出了事,谁负得起责任?”

  邓林明不肯放弃,他对吴长生说:“我教过书,只要你信得过,不嫌我年老,我上门教,不收你一分钱。”两户人家中间有条弯曲小路,因为坑洼不平、坡度大,两家人原本不走,但送教之后,除了雨天,邓林明几乎天天走。1公里的弯路,他要拄拐走40分钟。

  “万一半路摔倒可怎么办?”老伴天天在耳边念叨。自2013年,邓林明几乎每年都因心脏问题住院。他生怕儿女反对,一直隐瞒,却免不了老伴“告状”。他乐呵呵给家人做思想工作:“我是老了,但我能做、我愿意做的,你们都应该支持。这是我的乐趣。”儿女们犟不过,只能依他。

  乡亲们看在眼里,个别心直口快的会当面泼冷水:“那种人已经没得用了,你再怎么培养都跟喂猪没两样。”邓林明听了又急又气:“接受义务教育是我们国家公民的权利,也是义务。”

  实际上,就连吴长生最初也有些犹豫。邓林明头回上门就一眼看出他的顾虑:“他怕我死在他屋里,我的后人要他负责。”老人当时干脆把话说开:“不要担心安全问题。如果我觉得不好了,我坐车子走。你帮我打120,你不打我会自己打。不相信的话,我写个条子盖个章。”吴长生没话说了。

  做人

  从那以后,邓林明每天吃过早饭就去吴家上课,上午讲2小时,下午讲4小时,中午常常不回家。

  但吴家的饭菜老是煮不熟,他不敢多吃,就带2包芝麻糊打发。最近,他会去附近地里掐些南瓜尖。村民大都慷慨,偶有人介意时,邓林明解释:“你放心,我种过南瓜,有套技术。掐完反而会多结南瓜、结大南瓜。”他说自己厨艺一般,“只能保证把菜弄熟”。每次他做菜,吴家人都吃得格外香。

  第一节课,与其说上课,不如说是做游戏。邓林明抓了一把苞谷放在凳子上,数3颗,写一个3;再数3颗,写一个6。他和兄妹俩约定,听不懂就摆手,累了就把手侧放在脸上做睡觉状。三人渐渐有了默契。

  上课需要书本和教学用具,吴家买不起,邓林明便自己想办法。没有粉笔,他就去学校垃圾堆里找粉笔头;没有黑板,他就在门前水泥地上写。书则从废品收购站淘来,原价二三十元的旧课本一斤只要五毛钱,他觉得很划算。后来,他把情况向村委会汇报,向镇残联申请学习用品,很快,书本、黑板、粉笔等学习用品被送来。

  识字课先从拼音教起。为了便于理解,邓林明拿各种东西比划,教“b”就捡块玻璃,教“i”便扯扯衣角。“听不懂就再说一遍,还是不懂就多说几遍。”邓林明记得,等26个字母全部教完,已经一年过去。

  罗世菊偶尔会凑过来旁听,但有时嫌上课吵,故意把电视机开得震天响。吴家的电视只有两个台,人影模糊,她可以看一整天。每逢罗世菊心情不佳,邓林明只能“转移阵地”,让孩子们坐轮椅“走”40分钟,自己走40分钟,到公路边的卢道春家碰头。

  他从不批评孩子。看娃娃字写得好,他不仅口头表扬,还会奖励1元钱,隔段时间发放20元“大奖”。孩子免不了犯错误,他都是从侧面提醒。有次,他发现吴文建拿了别人的东西,很认真地说:“我听说有的小孩看人家来鱼塘钓鱼,就去车子后备厢里拿人家矿泉水,那种行为要不得,你绝对不能做那种事。”刚会写字的时候,吴文建觉得名字里的“建”太难写,就写“见”字代替。邓林明不准他偷懒:“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遇到困难不能逃避。”在他看来,教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做人道理。

  他常把市残联的旧杂志背回茨竹。孩子不认识的字,他先用拼音标好,然后一字一句读:“现在全国有8500多万的残疾人,比我们困难的还有很多很多。国家非常关心我们,但我们不能光是享受福利待遇,要晓得感恩社会……”

  他的书包里还塞了大大小小的纸片,都是些废旧病例、药盒、宣传单,空白处写了许多字。他教孩子们抄写——“先做人,后做事,专心做事,做好事。”“读书才能有知识,知识就是力量,有知识才能改变贫困面貌。”

  邓林明的努力没有白费。吴文建起初只会写1、2、3,连“爸爸”“妈妈”也不会说,现在能算两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法,认得500多个汉字,还能背八九首唐诗。吴丹丹进步稍慢些,哥哥正在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妹妹。

  记者请吴文建背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唐诗,男孩憋了半天。当着陌生人的面,他非常紧张,咿咿呀呀,声音很小。门前的鸭子嘎嘎地叫,让人听不清。邓林明鼓励他“声音大一点”,并嘱咐记者“仔细听”。男孩梗起脖子,用力地吐每个字。在场的人都听出来了,是杜牧的《清明》。

1 2 3 共3页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刘思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这是老马同志,今年200岁

  • 热点人物

    一生一“事” 匠人匠心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薛记平:靠养牛脱贫摘帽

      “大牛下小牛,小牛养大再下小牛,为了扩大规模,头三年大牛小牛都不敢卖。”薛记平说。靠着白天黑夜忙碌,养殖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发展到了25头,薛记平主动向村委会提出脱贫摘帽。

  • ARJ21事业部主任韩建宾:国产飞机量产探路人

      2018年年底,中国商飞公司要向客户如约交付订单内的ARJ21新支线飞机。如今,飞机造得怎么样了?过去花了十数年才研制完成并实现交付的飞机,如何能快速实现量产?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